课件编号10703299

第3课 远去的路 (教案) 美术六年级上册 人教版

日期:2024-06-06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3次 大小:194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3课,去的路,教案,美术,六年级,上册
  • cover
《远去的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并能运用所学透视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观察绘画作品和自然界的景物,发现近大远小,近高远低和近宽远窄的视觉现象,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站在不同位置观察同一条路,发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感受风景画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生活中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会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道路的变化,由此及彼,能从不同的视角观察自然中其他物体的透视变化。 三、教学策略 《远去的路》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道路由近及远的变化,进一步巩固和学习透视知识。通过道路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透视现象非常浅显和便捷,利于学生的观察和理解,由此及彼,道路两旁的路灯,树木,建筑物也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内容,由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本课设计的思路。透视现象从三年级就开始让学生渐进的理解,因为有了足够的认知经验,到六年级,学生已经非常轻松的能说出生活中的很多透视现象,但是要引导学生将透视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构思,还需要教师多引导。 本课所涉及的是典型的美术基础知识———焦点透视中的近大远小变化。但是通篇课本都没有直接提到“焦点透视”,因为在第三学段对类似需要逻辑推理的美术知识主要是感受和体验。所以,课本的开始以两幅美术作品和一幅摄影作品作为欣赏和提示,让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回忆生活中的感受,在对近大远小的道路变化有准确认知的同时,欣赏艺术作品中是如何利用近大远小的变化表现出空间感的。本课知识点就是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近宽远窄的空间关系,并运用视觉现象绘画或拼贴一幅有路的风景画。 四、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含过程与方法) 设计目的和说明 感悟体验 一、了解规律,欣赏名画 展示一幅具有明显远近效果的马路照片。 我们经常走在马路上,看到的情景是否和这张图片相同?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近处马路到了远处有没有变化?马路两旁的树木有没有变化?路上的行人远近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一学生到屏幕前指出看到的现象。 教师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总的来说就是近大远小。 看画家如何画远近关系。 欣赏法国画家西斯莱《塞夫勒道路》 霍贝玛《米德哈尼斯的林荫道》 结合名画欣赏,说说画家表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 欣赏课本P7最上方四幅马路效果图,看看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眼前的公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了解点与美术的关系。 总结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大远小。 观察发现 二、欣赏提升,讲述发展阶段 1.透视的发展史 课件欣赏乔托的作品《逃亡埃及》,并出示古埃及的画面,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学习乔托在画面中通过明暗等绘画手段表现了人物及景物的透视感,是透视学的奠基人。 欣赏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加深对作品中透视现象的认识。 2.自然中的透视 以一幅有明显透视效果的道路为例,引导学生讨论并回答画面中都有哪些透视现象,教师总结并板书:近宽远窄、近高远矮、近大远小 结合课件讲解物体的透视感,并渗透视平线和视点的概念。 对照图片,认识从不同的角度往远处看,画面中的透视也有相应的变化。 3.欣赏作品中的透视 欣赏《呐喊》等系列绘画作品中的透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在画面中的作用,并同时引导学生欣赏画面的构思和表现,为学生的创作打下基础。 课件对比作品赏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