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训练(二)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020·太原高二检测)目前,科研人员可基于实地考察,并利用遥感技术,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下图为科研人员在评价我国某山地自然保护区时所绘制的1995-2015年该地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图,并分析1995-2007年与2008-2015年两个时段,求取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的均值。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信息可推断,1995-2015年该山地自然保护区 ( ) A.土壤中含水量增加 B.森林火险等级增加 C.地表径流逐年增加 D.基岩裸地不断增加 2.对当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合理的是 ( ) A.植被覆盖指数下降 B.水网密度指数下降 C.土地退化指数下降 D.环境负荷指数下降 【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读图可知,在该时间段内,气温均值降低,蒸发量减少,而降水量均值增加,土壤中含水量增加;降水增加,气温降低,森林火险等级降低;降水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年降水量是波动上升的,所以地表径流不会逐年增加;由于年均降水量增加,气温降低,土壤水分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植被覆盖率上升,基岩裸地不断减少。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山地植被覆盖指数上升;水网密度指数上升;土壤的含水量增加,有利于减轻土地的退化;环境负荷指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题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当地的人为因素对环境施加的影响。 (2020·常德高二检测)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区,郁郁葱葱的森林中,常有光秃秃的山坡裸露着红色的岩石,远远望去,像一片片“红色荒漠”。据此,完成3~5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 ) A.昼夜温差大 B.多大风天气 C.雨水侵蚀强烈 D.蒸发旺盛 4.与“红色荒漠”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是 ( ) A.坡地垦荒 B.过度捕猎 C.修建道路 D.不合理灌溉 5.治理开发“红色荒漠”可行的措施是 ( ) A.修建梯田,种植水稻 B.发挥特色,开发旅游 C.开山取石,生产建材 D.封山育林,恢复植被 【解析】3选C,4选A,5选D。第3题,“红色荒漠”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雨水侵蚀强烈是“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蒸发旺盛是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第4题,过度捕猎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修建道路只会影响局部地区,不是区域生态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土地盐碱化;坡地垦荒破坏自然植被,地表红壤因雨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岩石,土地贫瘠,形成荒漠,因此与“红色荒漠”形成有关的人类活动是坡地垦荒。第5题,封山育林,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是治理开发“红色荒漠”最有效的措施;修建梯田,种植水稻,开山取石,生产建材都会破坏地表导致水土流失;发挥特色,开发旅游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而不是治理荒漠化的措施。 下图为满目疮痍的苏门答腊岛天堂雨林局部景观图,完成6、7题。 6.下列选项不属于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的是 ( ) A.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 B.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 C.修建穿越雨林的公路 D.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 7.在苏门答腊岛热带雨林区应采取何种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 ) A.减少载畜量 B.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 C.扩大耕地面积,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所需 D.采育结合,实现综合开发利用 【解析】6选D,7选D。第6题,水旱灾害的频繁发生是雨林遭破坏后易产生的危害,而不是雨林被破坏的原因;砍伐森林,出口木材,换取外汇收入;毁林开荒,种植油棕树和修建穿越雨林的公路都会导致雨林破坏。第7题,减少载畜量是针对草原地区采取的保护措施;把森林全部保护起来不合理也不现实,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扩大耕地面积势必会导致森林破坏;采育结合能保障森林的可持续发展,综合开发利用能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内蒙古特泥河农牧场积极响应国家退耕还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