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百日维新 要点轻巧突破 经典例题探究 速效提能演练 第二节 教材研读学案 教材研读学案 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 1.背景:1897年冬,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巨野被杀,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历程 (1)面对危局,康有为向光绪帝上 _____,呼吁及时变法,革旧图新。 (2)李鸿章、翁同龢、_____等五大臣,奉旨在总理衙门西花厅会见康有为,康有为指出变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为仿效日本变法是有效的途径。 万言书 荣禄 (3)光绪帝特让康有为“条陈所见”,康有为再次上书,即 《_____》,提出了具体变法措施;相继向光绪帝进呈了《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坚定了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的决心。 应诏统筹全局折 (4)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 _____,已与近代资产阶级政党有相似之处;发表演说,救亡保国。又成立了保滇会、保浙会、_____等团体。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二、百日维新 保国会 保川会 1.实施: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_____》,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新政共推行了103天,所以又称其为 “_____”。 2.主要内容 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1)政治:精减机构、裁汰冗员;准许 _____上书言事;废除旗人特权,自谋生计;整顿吏治。 (2)经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农工商等各业的发展;改革财政,编制_____方案等。 官民 预算 (3)军事:用新法精练陆军;扩建海 军;裁汰旧式军队。 (4)文教: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设立 _____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设立译书局等。 大学堂 3.评价 (1)不彻底:没有涉及实行_____的事项,没有触动清朝的统治基础,新政方案大多没有实行。 宪政 (2)积极作用:基本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一些新政措施得以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 _____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民族资本主义 要点轻巧突破 戊戌变法的社会条件 从客观原因、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政治基础、知识分子群体等几方面分析,具体如下: 1.客观原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人民民族意识觉醒。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动员和维新派同顽固势力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5.政治基础:无实权的光绪皇帝。 6.主力:一批兼有学生和士大夫双重身份的人才,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群体。 7.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团体。 8.推动因素: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尤其是德国强占胶州湾。 百日维新的特点 从维新变法的内容、性质、目的、作用等多个角度来把握,具体表现如下: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经济基础,下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 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的薄弱。 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经典例题探究 例1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