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762372

23《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件(共42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694351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PPT,42张,课件,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课件网) 《雍正王朝》主题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导入新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 学习目标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二人,尊称孟子为“亚圣”。孟子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其言论汇编在《孟子》一书中。 至圣:孔子。 作者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作为孟子言行的汇编,集中反映了他作为先秦儒家主要代表的基本思想,是中国思想史和儒学史上重要的典籍。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它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出处 背景 主张 本章及后面的两章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分别出自《公孙丑下》《滕文公下》和《告子下》。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páo)有肥肉,厩(jiù)有肥马而人民却“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xù)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施行 “仁政”“王道”。 背景链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疏通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围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人和也。 护城河 泛指武器军备 弃城而逃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多,(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使人民定居下来 巩固国防 震慑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 极点 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同“叛”, 背叛 依靠,凭借 所以 【译文】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攻打那连亲人都都背叛的人,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