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社会小主人》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4-4 知道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特殊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学会向有关政府部门和社会机构寻求帮助。 4-5 结合一些社会问题实例,说明应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的总结篇、实践篇,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教会学生社会监督、形式权利、履行义务的方法。课文分为问题发现———案例示范———亲身实践三个环节进行设计,从概括介绍说明,到具体举例分析,再到实际操作练习,简单易行,便于教学。为了使案例更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以学校所在地———三垟湿地(温州生态园主要组成部分)的现状与保护作为重点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并积极献言献策,参与社会事物,履行社会职责。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尝试,关注社会问题,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行使公民的监督权,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自己行使监督权的行动计划,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重点:如何鼓励和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并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行使监督权的行动计划。 难点:如何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鼓励和激发全体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本课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实施合作讨论和局部探究,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体验成功的感觉。 【学与教的过程】 情景导入: 老师:我们学校要成立一支三垟湿地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你愿意参加吗? 课件展示:招募海报。 学生: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课件展示:视频《保护母亲河计划》 (有很多中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教师:在学生不同观点的争辩中明确:我们是社会小主人,要积极关心社会生活,关心身边的社会问题,有社会责任感,做生活的有心人。 课件展示:课题———我们是社会小主人。 聚焦湿地: 老师:现在让我们从我们的居住地———三垟湿地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作为城市的“绿肺”,伴随着温州生态市建设的步伐,三垟湿地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02年温州市人大1号议案到2003年生态园区管理委员会的成立再到2004年初概念性规划方案的出台在到今年沙河生态示范村的施工,都体现了人们对三垟湿地保护的重视。那么,作为三垟子女,你对她了解多少? 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谈对家乡三垟的认识;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予以肯定,引导,赞许。 教师:在课前,我们同学还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对三垟的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请看我们同学的调查。 按事先预设,学生调查分为整体介绍、风光欣赏、保护价值、环境现状四个部分。 课件展示:学生的调查《美丽的三垟湿地在哭泣!》,以及感言。 教师:那么,美丽的湿地为何会变得如此难堪呢?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从生活的感性体验中剖析三垟湿地环境恶化的原因;教师:在学生发言时,予以肯定,引导,赞许。) 教师:是呀,三垟湿地不仅仅是我们生养的土地,还是城市的“绿肺”,对于排涝泄洪和气候调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要爱惜她,保护她。重现蓝天碧水、鸟语花香,已经成为温州市民共同的愿望。那么,怎么去保护她呢?请你出谋划策。 课件展示:美丽的水乡为何会如此难堪?我们要不要爱惜她,保护她?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发言时参与其中,予以肯定,引导,赞许。 教师:保护关键还要看大家的行动。现在让我们行动起来吧。一起来出谋划策:如何才能重现三垟湿地的蓝天碧水? 课件展示: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共同合作完成,然后上台展示;教师在学生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