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798995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课件 (18ppt)

日期:2025-11-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3次 大小:8735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19课,北魏,政治,北方,民族,融合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目 录 课标要求: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以及前秦失败的原因 (2)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作用 (3)认识民族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淝水之战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一次失败的统一战争 时间 作战双方 人数对比 结果 影响 383年 前秦-东晋 80万VS8万 东晋大败前秦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状态 对峙 骄傲轻敌 军队内部民族矛盾尖锐 指挥不当,战线过长 前秦 东晋 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 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呢? 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前秦土崩瓦解 (淝水之战后)前秦这个由各个民族各个势力组成的马赛克般的政权,瞬间瓦解。 ———【日】川本芳昭《中华的奔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 时间: 民 族: 都 城: 时间: 影响: 统一 孝文帝,鲜卑族,姓拓跋名宏,后改汉姓元,故又称元宏。自幼由汉人冯太后抚养,接受汉学教育,是北魏第一个系统接受汉文化儒学教育的皇帝。 4世纪后期 鲜卑族 平城(今山西大同) 439年 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熏陶 1、北魏建立 幽都之北,广漠之野,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淳朴为俗,简易为化, 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纪》 畜牧射猎 迁徙生活 文化落后 北魏统一北方时,内迁的各民族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但鲜卑族内迁时间较晚,仍保持旧习俗,治理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材料:每以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以骑蹙步,夏人未战先死。 (译: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杜佑《通典·边防典》 材料: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困题①:北魏社会文化落后 困题②:民族(胡汉)矛盾尖锐 怎么办呢? 改革! 怎么改? 人物 目的 措施 性质 影响 迁都 推行汉化 孝文帝(拓跋宏) 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改说汉语;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鼓励与汉人贵族联姻。 迁都洛阳(494年) 一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促进了民族交融, 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2、改革措施 ①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②平城保守势力强大,迁都可以减小改革阻力 ③洛阳是中原的经济文化中心,迁都有利于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为何要迁都洛阳 (平城春天)野无青草,……“饿死衢[qú]路,无人收识”。 ———《魏书·高祖纪》 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洛阳)王里。 ———(北齐)魏收《魏书》 加强了与汉族的交往, 减少了民族隔阂, 促进了民族交融 推行汉化措施有什么作用? 孝文帝出行图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用汉制: 民族交融日常化 民族交融形象化 民族交融认同化 民族交融长期化 民族交融日常化 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他进行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 促进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推动了社会进步,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如何看待孝文帝改革 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