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838026

牛津上海版七上科学 11.2.3近视与远视 教案

日期:2025-11-21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3次 大小:8755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牛津,上海,科学,11.2.3,近视,远视
  • cover
近视与远视 教学设计思想: (一)教材分析 《近视与远视》一课是《科学》(上海牛津版)第十一章《感知与协调》中第二节“视 觉”的内容,主要包括了眼能看清近物和远物的成像特点;近视、远视的形成原因以及矫正的方法;近视眼的预防等内容,这些内容是在“光以直线传播、针孔相机的成像原理、眼的基本结构与功能”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综合运用,即用针孔相机的成像原理、凸透镜的汇聚作用分析视觉的形成、晶状体凸度对视力影响(近视与远视)并寻找矫正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小孔成像原理和眼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这些学习经历为本节课探究近视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虽然近视、远视是学生熟悉的一种眼疾,但他们并不了解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原因,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物理学中的光学知识、透镜原理,因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够科学地、正确地看待用眼卫生,这些都为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学习兴趣和探究需求。 (三)教学思路 近视的形成原因是本节课重点、难点,教材中的图解对七年级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困难,依照课程标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物体在眼中的成像特点,根据透镜的发散或汇聚作用选择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不涉及具体的成像规律,为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加深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活动。 1、 运用学生前概念的自主活动。课前的预学习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理念,通过 比较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变抽象为直观,细化问题分解教学难点,描述出正常视力的成像特点。 2、 证据支持假设的实验探究活动。利用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小孔成像、透镜成像, 利用自制教具,类比人眼模拟成像。通过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借助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推断科学结论,让学生自行探究近视的成因并寻求矫正方法,在活动中获取证据,从直观现象—建立模型—得出结论。 3、 应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探究活动。在实验探究活动获得结论的基础上,运用知 识的迁移,对比分析远视的成因,从模型--直观现象--结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观察图片和观看视频,理解正常视力成像的原理;通过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认识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知道近视远视的矫正方法。 2、学会在探究实验中使用收集到的证据描述实验结果,推断实验结论的科学方法。 3、从科学角度认识保护视力的重要性,养成科学用眼的意识和习惯,初步确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形成近视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教学策略】利用针孔相机成像原理的前知识,利用自制学具进行实验,模拟探究造成近视的原因,寻找矫正方法。 【难点】1、形成近视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2、睫状肌的调节作用。 【教学策略】1、利用针孔相机成像原理的前知识,利用自制学具进行实验,模拟探究造成近视的原因及其矫正方法。 2、利用视频直观生动地演示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帮助学生认识睫状肌的作用。 四、教学设备: 自制学具、凸度大小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文字电子灯、课件 五、教学流程 六、学习经历与资源: 七、教学过程: 活动一、比较眼看近物、远物时晶状体的变化 活动目的:通过视频和图片的比较观察,知道眼观看远、近物时晶状体的变化特点以及与睫状肌收缩、舒张的关系。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活动要点 情景提问:小眼是如何看大世界的。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视觉形成的图片。出示图片:正常的眼是怎样看清近物、远物的?比较观察教材P149图片,要求① 说出哪张是看远物的,哪张是看近物的,并说出理由;② 找出两张示意图的不同处。播放视频,并提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