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886885

2.4生态平衡(课件+教案+导学案)(28张PPT)

日期:2025-09-27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8次 大小:22247911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生态平衡,课件,教案,导学案,28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华师大科学九年级下册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生态平衡 章 二 学科 科学 年级 九 学习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平衡的特征。 2.了解影响生态平衡的两大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知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 4.了解生物圈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图表写出相应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提高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科学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通过对身边事例的观看和分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观念 重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 2.生态平衡的特征 难点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成分的关系 2.生态平衡的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人类的活动与生物圈密不可分,由于人口迅速增加,给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城市环境等带来一系列压力,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组成成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方面会出现怎样的状况呢? 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生物圈的形成 地球生物圈是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而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生物改变了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和控制生物进化。 (1)当地球上刚出现生命的时候,原始大气还富含甲烷、氨、硫化氢和水蒸气等含氢化合物,属还原性。现今的大部分生物都不能在其中生存。 (2)后来出现了蓝藻,它可以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游离氧,使大气圈氧气含量逐渐增多,变为氧化性,为需氧生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 (3)随着氧气的增多,在大气圈的外层出现了臭氧层,阻止了紫外线对生命的辐射伤害,于是过去只能躲在海水深处才能存活的生物便有可能发展到陆地上来。 (4)但生物初到陆地上的时候,遇到的只是岩石和风化的岩石碎屑,大部分高等植物不能赖以生存,只是在低等植物和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才形成了肥沃的土壤。 (5)经过长期的生物进化,最后出现了广布世界的各种植物和栖息其间的各种动物,逐步形成了生物圈。 视频:生物圈 (教材第49页思考与讨论) 生物圈是一个怎么样的圈层?它的范围有多大?你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岩石圈的上层,即所有有生物生存的区域。 生物圈的形成过程:出现原始生命→出现蓝菌→出现多细胞生物→出现多种多样的动物、植物和单细胞生物→出现高等植物、陆生动物→生物圈。] (教材第50页) 小资料 人与生物圈计划 二、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种类的组成,生物数量比例,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视频:生态平衡 2.生态平衡的特点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结构上的平衡)。 池塘里的鱼靠浮游生物为生,鱼死亡后,水里的微生物将鱼尸体分解为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又成为浮游植物的营养,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又吃浮游动物,这样,在池塘里,微生物、浮游生物、鱼三者之间建立了一定的平衡关系,这就是生态平衡现象。 (2)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功能上的平衡)。 自然界成熟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彼此协调而又稳定,假如其中某一个成分发生变化,与之相联系的另一个成分就会作出适当的调整,使系统达到新的平衡。例如,鹰以兔、田鼠、麻雀、蛇为食物,当兔、蛇被捕杀数量减少时,鹰就转向以吃麻雀、田鼠为主。当然,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出现生态危机。比如,澳大利亚由于大力发展养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