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896987

第07课 隋唐盛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35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132838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0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南北朝时期在察举制基础上创建了九品中正制,为隋唐时期科举制奠定了基础;中枢政务机构在三公九卿的框架内逐渐形成了三省制的雏形,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基础;北魏创立的租调制则为隋唐所直接继承,唐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租庸调制难以为继,逐渐被两税法所取代。 课程标准与学习内容: 1.魏晋九品中正制 (1)创立:曹魏时创立。 (2)发展 (3)影响: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最初是家世和才能并重。后来就只注重家世门第。 一、科举取士: 血缘门第,才能学识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礼记》 2.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1)形成和完善 ①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②特点是自由报名,通过考 试差额录取。因为有多种报名科目,“分科举人”,故称科举。 ③唐代科举最重要科目是进士科,考试方式为命题写作诗、赋,录取不易,因此也最受重视。 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 ———《唐六典》 (2)影响: 积极:出身下层的士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贵族垄断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以文取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消极:明清时期科举制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思想;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了社会进步。 皇帝 对科举制的贡献 创 立 隋文帝 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形成 完 善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为主 武则天 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宋代 严格考试程序,严密考试方法,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皇帝掌握录取权(糊名制、誊录制) 僵化 明清 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文体为八股文 趋势: 1.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世袭-推荐-考试); 2.选拔标准渐趋公平、公正(血缘-家世门第-才能); 3.选官的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4.选拔原则:逐渐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时代 选官制度 选拔标准 先秦时期 世卿世禄制 血缘 战国至秦朝 军功爵制 军功 两汉时期 察举制 品德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家世 隋唐至明清 科举制 才学 从察举制到科举制,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科举制度对中央集权加强影响: 隋唐以前,特别是魏晋以来,选官制度被权贵大族把持,这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创立,将选官标准集中到中央,有效地改变了这种情况,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唐代,社会各阶层对科举都极为重视,当时国家对官员的仪表、气质、语言表达、书法、文字表达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缺乏对官员品行的要求,这是其不足的一面。 练习巩固: 唐朝时,面对考生众多而又要选拔人才的情况,主考官专挑那些生僻、容易混淆的偏题、怪题进行考查。“今之明经者,主司不详其述作之意,每至帖试,必取年头尾月,孤经绝句”。据此可知,当时的帖经考试(  ) A.提高了参加科举的门槛 B.降低了科举选才的公平性 C.影响了人才选拔的效度 D.加深了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