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946394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22张)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69995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1-2022,课件,改革,变法,历代,中国
  • cover
(课件网)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学习聚焦: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和艰辛。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王安石(1021—1086 张居正(1525—1582) (1)经济 (2)政治 (3)文化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兴起 兼并战争,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改革 士阶层壮大 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思考1:请用唯物史观的视角来论证商鞅变法是适应社会变动的一场改革?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决定 上层建筑 《国语·晋语》载:“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思想 风俗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行县制 焚诗书 强分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强化思想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促进小农经济;提升财政收入 学习任务单1:结合教材(含纲要),快速梳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富国 强兵 集权 转型 学习任务单2: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信息。 背景 内容 意义 (1)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均田制 三长制 俸禄制 租调制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国家把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长取乡人强谨者 废除宗主督护制,设三长,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称为租),帛或布一匹(称为调)。 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背景 内容 意义 (1)北魏统一北方;(2)民族融合趋势和社会矛盾激化 后期:孝文帝改革内容 迁都洛阳 易服装 改汉姓 说汉话 通婚姻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女儿嫁给汉族大姓,还为自己的6个弟弟都娶了汉族地主的女儿为妻。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兰 汉姓 元 刘 楼 穆 陆 贺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流,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习任务单2: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信息。 思考2:结合所学,指出北宋“以钱财换和平”具体做法及后果。 北宋与 辽 : “澶渊之盟” 北宋与 西夏: “庆历和议” 积弱 积贫 庆历新政 改革者 范仲淹 支持者 宋仁宗 改革目的 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 失败 失败原因 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然而仲淹的政策,到底引起了绝大的反动。宋朝百年以来的种种优荣士大夫,造成了好几许读书做官人的特有权力,范仲淹乃至秀才们,究竟能”“以天下为己任”的有多少?……暗潮明浪,层叠打来。” ———钱穆《国史大纲》 学习任务单3:结合教材(含纲要),梳理王安石变法的基本信息。 背景 内容 结果 “三冗两积” 致使北宋政治腐败,财政困难,边患严重,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危机严重; 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改革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失败; 冗兵 冗官 冗费 富国强兵 兵 权 钱 兵农合一 改革科举、批判恩荫 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 拨巨资从事商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