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镌刻人类文明足迹的建筑 建筑—走进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衣食住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四大基本问题。 房屋是我们的避难所,为我们遮风避雨,御寒抗暑,抵挡毒蛇猛兽,保护我们免受自然界的各种侵袭。 案例分析 无人岛挑战 《我们的挑战》第一集节选 鲁滨逊漂流记 建筑的产生和发展(中国) 穴居(天然岩洞) 巢居 木骨泥墙房屋(黄河流域 ) 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多水地区 )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①原始社会--建筑的产生 物质功能--遮风避雨,抵御猛兽侵袭 精神功能--祭祀神灵 浙江余杭县瑶山和汇观山土筑祭坛 内蒙古大青山、辽宁喀左县东山嘴石砌方圆祭坛 河南巩县窑洞住宅 河南洛阳冢头村地坑窑住宅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已发掘部分是长约23米、进深约8米的木构架建筑遗址,推测是一座长条形的、体量相当大的干阑式建筑。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枋、板等,许多构件上都带有榫卯,有的构件还有多处榫卯。可以说,河姆渡的干阑木构已初具木构架建筑的雏形,体现了木构建筑之初的技术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代表意义。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的木构榫卯 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苇编残片,用于干阑式建筑铺垫地板用 浙江余杭瑶山良渚文化祭坛遗址 该遗址共分三层,最内为夯筑之红土台,南北长约7.7米,东西宽约米。外以灰土筑围沟,深0.65~0.85米,宽1.7~2.1米。沟之西、北、南三面又以黄褐色土筑土台,其宽分别为5.7米、3.1米、4米,台面铺砾石。其西、北再以砾石建石墙。坛上列有南、北二行墓葬共十二座。依遗物判断,墓主可能是祭师。 新石器时期祭礼建筑:辽宁凌源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中国最古老的神庙 此遗址亦属红山文化。庙址为深0.8~1.2米之半穴式样,平面似“土”字形,方位北偏西,纵长22米,最大处横宽8米,由一个多室建筑和一个单室建筑组成。前者在北,后者在南。就其平面而言,多室建筑有中心主室和旁室,旁室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就其建筑技术而言,墙体使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拍实压光,看来当属神庙的殿堂。经发掘,从遗址中出土了泥塑女神头像及躯干、上肢残段。出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黄白相间之三角纹、勾连纹图案。 ②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时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开始。从夏朝起经商、周而达到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春秋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村,为学术界公认的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王都遗址,即华夏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国都。这里发现大型宫殿(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宫殿)和中型建筑数十座。其中一号宫殿,夯土台残高80公分,东西约108m,南北约100m,周围有回廊环绕,南面有门,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中国历代帝王宫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延用,号称“中华第一王宫”,反映了我国早期封闭庭院的面貌。这里出土的青铜容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带有蛇纹的陶器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发现的记载当时史实的商朝甲古卜辞已有10余万片。大量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反映了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