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97211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视频实录+课件教案+练习拓展+反思建议+整体规划+教学论文(罗老师)

日期:2024-05-22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视频 查看:94次 大小:23198584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练习,老师,罗老师,教学论文,规划,整体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在小榄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是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精品,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既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又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大陆漂移”时,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也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景。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沧海桑田”时采用了实例分析法,利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等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讲授“板块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时采用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裂谷”和“海洋”的生成过程,以及“海洋消亡”和“山脉隆起”的过程,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不但轻易突破难点,学生也乐于接受。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一学生心智还比较幼稚,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推测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等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然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海陆变迁。最后通过“大陆为什么为漂移?”自然地引出 “板块学说”,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点放让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特别是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等拓展性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在试教过程中有个别班不能完成最后的知识竞赛,显得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没有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学生往往以为它们位于“亚欧板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教学建议) 中山市永宁中学 罗萍波 一、适用教育对象及使用建议: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适用于普通学校的学生。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处的普通中学,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知识面狭窄。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不少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建议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采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二、适用教学条件及调整建议: 由于本课内容较为抽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