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975686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用旧知为新知架桥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1次 大小:220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上册,用旧,新知
  • cover
用旧知为新知架桥 --浅谈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转化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思想方法。转化思想的实质就是对于直接求解比较困难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将原问题转化为自己较熟悉、能求解的新问题进行求解,从而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具体包括:未知(新知)转化为已知(旧知)、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是比较典型的化未知(新知)为已知(旧知)的课例。 在课程目标由“双基”变“四基”之后,教师们对转化思想更为重视,许多课例中都有意或无意地用到,但教学的效果值得研究,下面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对有效渗透转化思想提出思考与建议。 一、转化的三要素及实现转化的基本思维过程 转化包括三个要素:转化对象、转化目标和转化途径。转化对象,即把什么进行转化;转化目标,即转化到何处去;转化途径,即如何进行转化。 转化的实现,需要经历以下思维过程: 第一步:明确转化对象和转化目标。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为例,转化对象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转化目标即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一过程,相对转化对象而言,寻找转化目标对学生更有难度。需要学生对已学知识有扎实的基础,还需要学生善于分析和联想。当然,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进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复习,且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之前只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因此,这节课寻找转化目标难度并不大。 第二步:寻找具体的转化策略。就本节课而言,即如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通常采用“割补法”(或称“剪拼法”),具体过程是:将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平移其中一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第三步:关注转化对象与转化目标之间的关联。即:学生成功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之后,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转化前后的两个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从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可以看出,引导性问题指向明确,智慧老人、淘气、笑笑的话语,进一步将观察点明确化。此处隐含着“转化”的深层次策略,即观察“联系”的时候怎么寻找观察点。也就是为什么要观察“面积”、“长和底”、“宽和高”之间的关系。原因是要转化对象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是已知(旧知)。转化是要研究转化前后相关知识的联系,而不是无意识、无目标的观察。 二、转化思想的有效渗透 由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成功实现转化需要经历三个基本思维步骤。那么,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明晰这一过程,并在明晰的基础上较好地把握且自觉运用到相关新知的学习中呢?显然,仅让学生知道“转化”的名称或“转化就是将新知化为旧知”这样的认识是不够的。学生只有清晰掌握“转化”的基本思维步骤,并形成较固定的思维模式,才能自觉运用。下面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设计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明确转化的分向———未知转化为已知。 正式转化前,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知道吗? 你准备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哪种图形?为什么? 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转化对象”和“转化目标”,以及“转化目标”选择的要求———已知、熟悉、能求解、有关联。 寻找具体的转化策略———剪拼法。 讨论转化策略。 当学生明确要求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提出“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建议课前让每位学生准备2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此时让学生拿出其中的一个,先独立思考或尝试操作,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形成共识:沿高剪开,拼成长方形。 依策略操作。 按照讨论后形成的“拼剪”策略,实际动手操作,将其中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此环节需注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