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授课人 授课班级 七年1班 授课地点 三楼录播室 课程标准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材内容分 析 本课是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愿意参与到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但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容易片面化,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而且本课内容又比较抽象,比如: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和意义,理解起来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丰富的的多媒体资源、直观的图片资料来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其主体作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淝水之战、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事实,思考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通过制作表格、分析图片、解读史料、问题探究等方法突破重难点。组织学生讨论孝文帝改革,认识孝文帝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民族交融和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体会中华民族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理念。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教法设计 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创设教学氛围,播放《敕勒歌》视频【新课导入】创设游戏小环节———比一比展示多媒体:“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是什么?唐代诗人元稹,他祖先姓氏为?背诵唐诗两首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题目,叫(凉州词)引导:其实大家看看,无论是当时唐朝的生活用品,人们的姓氏,还是当时的文学作品,很多都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一些因素,而正是由于那个时期的民族交融,才铸就了后来的悠悠唐韵以及盛唐气象。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一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民族交融的状况,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发展进程。师多媒体展示课题、学习目标。【讲授新课】第一篇章:穷兵黩武中看交融———淝水之战一、淝水之战讲述: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与北方十六国形成对峙之势。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政权。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回答问题:1、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典故?2、成语典故串起打油诗,了解淝水之战的经过,结果。3.思考: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