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32727

高一年级寒假作业第三周星期一(新高考全国卷)(含答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334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年级,寒假,作业,第三,星期一
  • cover
高一年级寒假作业第三周星期一(新高考全国卷) 专题练习:论述类阅读(全国卷+新高考) _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_ 姓名:_____ 【全国卷】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联系起来考察。这以朱光潜为代表。他的《诗论》主要从社会学、哲学、艺术史、文艺心理学、音韵学等方面来建构他的诗歌美学体系。他谈到了诗的起源、谐隐、境界、表现、节奏、声韵,诗与散文,诗与画等一系列诗学命题。诗歌的音乐性问题是其主要论题之一。他认为诗歌、音乐、舞蹈本是混合的,韵和顿对新诗很重要。这就比那些纯粹从朗诵的角度去谈朗诵诗的言论更深入,更有说服力,也更富启迪作用。与诗歌音乐性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质性问题。他说:“诗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当时不少抗战诗类似政治标语口号,一味发展新诗的叙事功能,诗歌抒情这一本质性特征严重匮乏。所以,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音乐性、抒情性结合起来研究,不但取得了纠正时弊的效用,而且使新诗大众化深入到新诗本体论层次。总之,朱光潜的《诗论》对于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现代化联系起来研究,这以朱自清为代表。他的《新诗杂话》就是讲“新诗的现代化”。他考察了新诗从“五四运动”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展的路向,得出了新诗从说理向抒情发展的结论。其实,到了抗战时期,叙事性已经成为新诗主要的美学追求。他认为新诗要向外国诗歌形式学习,新诗不必取法歌谣,但不妨取法于歌谣。这种谨慎对待新诗向民间诗歌学习的态度,可以看出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开放而又犹豫的心态。也就是说,朱自清没有因为新诗的现代化而去否弃新诗的大众化。同时,朱自清还从内容上肯定了格律诗派、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为扩大诗的感觉天地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说,朱自清是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研究新诗现代化的。 把新诗大众化与新诗的西方文学资源结合起来探讨,这以李广田为代表。李广田的诗论属于印象主义式诗歌理论批评。他最有名的诗论专著是《诗的艺术》。他声明自己的基本诗观———我以为那最好的作品应当是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这就是他所说的诗的精髓,在承认新诗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前提下,突出了形式对新诗尤为重要的地位。他所谓的新诗形式,指的是作品技巧,即章法、句法、声韵、格式、用字等。当然,这并非形式主义的纯技巧论。他主张的是那种“有意味的形式”。他的观点也是对当时诗歌过分注重内容而轻视形式的反拨与校正。正是用这样的评价尺度,他充分肯定了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在“格法与韵法”上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巧,也充分肯定了冯至的《十四行集》,说冯至的十四行诗像一个水瓶,可以给那无形的水一个定形;像一面风旗,可以把住些把不住的事体。是诗人给自己的“思,想”所设的水瓶与风旗。 (摘编自杨四平《论四十年代现实主义诗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论》以大众化、音乐性、抒情性为研究新诗的角度,对新诗的文体和美学建设意义重大。 B.李广田认为“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是诗歌的精髓,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称为“最好的作品”。 C.“不必”又“不妨”取法歌谣,体现了朱自清在新诗民族形式建设问题上的矛盾心态。 D.针对新诗创作所出现的政治标语口号的倾向,朱光潜在《诗论》中进行了严肃批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朱光潜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为论据,阐述了他们研究新诗大众化所体现出的各自的特点。 B.文章层次清晰:整体上运用并列式结构,同时每一段都运用“总—分—总”结构。 C.文章以一些似政治标语口号的抗战类诗的缺点为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