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039757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优质课件(共25张PPT)-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日期:2025-04-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2062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PPT,必修,历史,高中,人教,25张
  • cover
(课件网)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1.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2.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一)原始社会 实质: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a.土地属于国家(即属于周王) b.层层分封,不得转让与买卖c.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d.形同井字 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开始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 1)、特点: (概念) 2)、性质: 3)、地位: 4)、兴衰: 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兴盛的原因: 分封制的作用 瓦解的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直接原因 鲁国“初税亩”: 秦商鞅变法: 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合法性。 1)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的原因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出现)根本原因 ②战争频繁导致土地转让、劳动力流失 ③各国的税制改革 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地主土地私有制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自耕农(小农)土地私有制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一部分土地) (大部分土地) (少量土地)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几种形式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土地分配制度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的表现 春秋战国 汉朝 曹魏 南北朝 唐朝 宋朝 明清 盛行授田制,土地国有、定期重新分配;私有土地少。 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出现许多自给自足的大庄园。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制盛行,存在较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 前期推行均田制;后期,均田制瓦解,土地基本私有化,土地兼并严重。 租佃制普及全国,地主佃农人身依附关系松弛。地权分配并非过于集中。 曹魏时期,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屯田区的土地所有权属于封建国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485-780),国有土地比重大。 3.土地兼并及政策 (1)历代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均田制,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张居正草拟的一条鞭法,清朝康熙年间的摊人丁入亩制度;民国孙中山提出的节制资本、扶助农工、联俄联共三大政策,中共在解放区的土改,国民党在台湾的土改等。 (2)宋初“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①推动了荒地的开垦,扩大了全国耕地面积。 ②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使土地能够集约化经营,腾出大量劳动力。③地主依靠土地积累了财富,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 均田制始于北魏,隋唐时进一步发展, 唐中后期衰落。 政府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 “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 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 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 定可以纳绢代役。 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 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荒地得 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为什么宋代还会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呢 原因:土地兼并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通过土地兼并,土地流转到地主手中,然后地主将土地租佃给农民耕种时,佃农可以租借地主齐全的农具或牲畜进行耕种,从而相对于更多依靠人力的自耕农耕作方式来讲,更能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而且租佃制下的佃农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因此有一定自主权的佃农生产积极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