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节名称 3.1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授课年级 高一 学时 1 课标 要 求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图像识读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响等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审美判断指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文化理解指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通过鉴赏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图像的形式特征,分析图像的风格特征和发展脉络,理解图像蕴含的信息;依据形式美的原理分析自然、日常生活和美术作品中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从文化角度分析和理解美术作品。本课内容正是从以上几个角度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是教材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中的第一课。第三单元不同于第二单元侧重历史、纵向的线索,而是按照横向联系:从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三方面研究美术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本节“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主副标题都表明本节属于“美术与自我”方面,应通过相关作品的研究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美术家的个性特征、社会身份以及他们对自己事业的不同看法,理解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即他们观察和表现世界的不同方式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美术鉴赏基础,在入学初期学习了四种美术鉴赏的方法: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结合运用四种方法分析范例作品,重点使用感悟式和比较法进行鉴赏。同时,由于我校高一下半学期开设美术专项绘画实践选修课,故学生的美术鉴赏知识储备和鉴赏经验非常有限,为了避免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需要教师根据学情(不照搬教材)选取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作品范例开展教学、并给出部分作品和作者相关背景材料,更好的引导、鼓励学生仔细观察作品(感悟),获取信息(分析),养成良好的欣赏、解读美术作品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学习目标 1、了解美术家观看、认识世界的不同方式及其在作品中的反应;2、学会从形式入手分析感悟、深入领会美术作品的意义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3、培养自己的审美眼光和探索精神 学习重点 认识美术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表达方式在美术作品中的反应 学习难点 理解美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个性等因素在美术创作中的影响,提升美术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课前准备 根据导学案的提示,提前预习课本上的内容P57-59。课前近距离观看老师准备的绘画作品实物展 学习策略 小组讨论法、视频导入法、讲授法、模拟实践等 学习环节 学习任务设计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落实目标 一、新课导入 1课前精选六幅(三组)师生相似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课前进行实物绘画展。2播放拍卖新闻:莫奈《干草堆》作品拍出1.1亿美元。引出课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美术家表现世界的独特方式 思考:相近或相同题材的绘画,风格面貌不尽相同甚至截然不同。有的作品还受到艺术品收藏家的追捧,我们应该怎么去欣赏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 以现象(画展、拍卖)引起学生兴趣与惊叹,激发探究兴趣。引入 学习目标1 二、现象初探 展示莫奈《干草堆》和米勒《秋天的干草堆》两幅作品,直观感受两幅画的不同之处 观察:同样是画普通的“干草垛”,两幅画带给你的感受一样吗?哪一幅更触动你? 以典型作品为切入点,以现象引发学生的感受与思考。以小组讨论展开,引导学生说出感受,探究原因,追寻画面背后艺术家的视线自主探究 落实目标1 根据导学工具单,同学们四人为一组进行初步讨论。从作品题材、画面主体、色彩等直观形式入手,简单分析两幅画,完成表格。小组代表发言 讨说出:两幅画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猜想为什么同样是“干草垛”的主题,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