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题 八上 第二章自然环境 主备教师 冯 涛 导学教师 冯 涛 第2课 地形分布 课型 新授课 导学时间 9月28 累计课时 9 课标 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教 学 目 标 知识 目标 1、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2、培养学生识图、读图、填图的能力3、激发学生感受自然美的情趣 4、使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 技能 目标 使学生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分布。 2、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如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丘陵。 3、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查阅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技巧及运用中国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情感。 教学 模式 枣庄十三中 初中地理 “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 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点】: 1、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 2、识图、读图能力的培养【教学难点】: 1、主要山脉和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的记忆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四大高原的特征 本节内容按照新课程有效教学的读、划、写、记、思、练、检测等步骤设计学习过程,通过深度阅读,对文本的层次、结构进行全面梳理,学会提炼生成性问题,真正走进文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过程、感知意义。 【教学方法】探究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等 教学 准备 【辅助工具】1.多媒体课件。2.中国民族分布图。【教具准备】 1.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挂图) 2.用投影胶片或小黑板绘制下列图表: (1)中国轮廓空白图及分别绘有三组山脉的复合投影片(若用小黑板,山脉走向先用暗线绘出)。 【主要训练形式】1.小组研讨。2.当堂达标反馈。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自 主 学 习 (一) 创 设 情 境 目 标 导 学 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上节课大家学习了我国的地形地势特征,有两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出示幻灯片)1、我国的地势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2、我国的地形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我国地形复杂,种类繁多,那么这多种多样的地形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我们学习第2课 地形分布。 3.学习目标,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 (讲课之前教师需要解释山脉走向的定义,山脉走向是只山脉按一定方向延伸成带状。山脉延伸的方向,称为走向。)山脉的走向与上北下南的方向相同。(如下图所示) 成功的教师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谷歌地球的应用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创设本情景的出发点。 带着目标 轻松前进 自 主 学 习 【时间】2分钟左右。 1、【师生互动启思】 2、【学生探究学习】 设计意图 任务一:结合第1课所学的知识,阅读教材26页,完成以下内容。 1、我国五种地形面积由大到小排列: 、高原、 、平原、 。 2、读课本P26页图2.3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完成“读图”1、2。 3、读课本P26页图2.3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记住主要山脉的走向并在地图上用线将各种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 (1)东西走向:(北列)天山―阴山—燕山(中列 ) 。(南列) 。 (2)东北-西南走向: (西列) 。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东列) 。 (3)南北走向: 、 。 (4)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 。 (5)弧形山脉: 。 任务一:结合第1课所学的知识,阅读教材26页,完成以下内容。 1、我国五种地形面积由大到小排列: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2、读课本P26页图2.3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完成“读图”1、2。 3、读课本P26页图2.3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记住主要山脉的走向并在地图上用线将各种走向的山脉连接起来: (1)东西走向:(北列)天山―阴山—燕山 (中列 ) 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