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098125

2021-2022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寒假作业【第2周-星期二】(含答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8次 大小:5199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1-2022,2周,答案,星期二,学年,作业
  • cover
拓展阅读与专题练习 _____月_____日 星期_____ 姓名:_____ ?模块一 诗歌品鉴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①,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②,长门③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④,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⑤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⑥。 【注释】 ①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秋半:八月。虏弦开:一语双关,既指挽弓射猎,又指回鹘发动军事骚扰活动。 ②仙掌:指长安建章宫内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 ③长门:汉宫名,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时幽居长门宫。 ④须知胡骑纷纷在:一作“虽随胡马翩翩去”。胡:指回鹘,也称回纥。 ⑤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 ⑥菰(gū)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侵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听到这个消息,深感忧虑,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 【译文】 八月边地回鹘士兵拉弓射箭,雁群为之惊飞四散哀鸣连连。 月明之夜孤雁掠过仙掌承露,哀鸣声传到昏暗的长门宫前。 应该知道北方正当烽烟四起,再也不能随着春风回归家园。 请莫嫌弃潇湘一带人烟稀少,水边的菰米绿苔可免受饥寒。 【诗歌类型】咏物言志诗。 1.内涵:咏物言志,又称“托物言志”及“借物喻人”一说。这里的“咏”是描绘、赞颂的意思,“物”是客观事物,“言”是表达、抒发的意思,“志”指作者的意愿、情怀。咏物言志法,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描绘、赞美,来表达作者的精神品质、理想追求或某种思想感情。 2.标志:(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咏。(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诗名。 3.常用手法: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 【表现手法】象征。 1.内涵:象征通过采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借用某些客观存在或想象中的外在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文化现象等,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2.作用:象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使诗歌寓意深刻;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延伸描写的内蕴,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表达真挚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3.分析:诗歌通篇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句句写雁,实际上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把逃避回鹘南侵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也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早雁惊飞,四散逃难,经过首都长安上空,加上数声悲啼的情景,显出境界的孤寂和雁鸣的悲凉,情景妙合无垠。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委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年春天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一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也兼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朝廷上的“春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