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27660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27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82次 大小:167388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7张,PPT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2.结合课文旁批,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 3.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格物致知”成语最早出自于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意思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探究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 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2.积累字词 (1)订正字音 丁肇中(zhào)   儒家(rú) 遵照(zūn) 缅怀(miǎn) 不知所措(cuò) 彷徨(páng huáng) (2)词语释义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推究。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措,安置、处理。 一帆风顺:形容非常顺利,毫无波折或挫折。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权威:在某种范围里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 (3)词语辨析 “袖手旁观”和“冷眼旁观”两个词都有“置身事外”的意思。“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不过问或不帮助,含有该管而不管的意味。“冷眼旁观”指用冷静或冷淡、冷漠的眼光在旁边观看,强调态度冷淡,坐视不管。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点拨】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其弊端在于“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点拨】作者提倡“格物致知”精神,原因有三:(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概括这篇演讲词的主旨。 【点拨】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