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49865

3安塞腰鼓 两课时课件(共18+13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109514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塞,腰鼓,课时,课件,18+13,PPT
    (课件网) 第二课时 3 安塞腰鼓 课文细读品味 1.文章开头为什么以高粱地为背景? 此句为全文确立了基本的氛围和主要的精神走向,无论上下文怎样摇曳、生发、文采飞扬,都不会走得太远。文中此句每一次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民间文化艺术,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现象,也是陕北人精神风貌的象征和符号。成片的高粱地是陕北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以高粱地为背景,衬托后生朴实的形象,为下文后生们的表演作铺垫。 课文细读品味 2.“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冰冷”与“燥热”,“恬静”与“飞溅”,“困倦”与“亢奋”,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写出了表演给现场气氛带来的变化,突出了安塞腰鼓热烈奔放、壮阔豪迈的特点。 课文细读品味 3.“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反复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了回环往复的气势,起突出强调作用,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颂之情。 [难点]中国西北相对贫穷落后,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西北汉子? 西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曾有过秦、汉、唐的强盛,拥有雄睨世界的辉煌文明。而今天,凝重的土地,贫困的生活,似乎都说明西北落伍了。 课文全篇探究 作者为什么这样深情地歌颂这片土地?歌颂什么?———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并没有因生活的贫苦和封闭而丧失希望,复生的生命能量就在这沉重的躯壳内奔突,终有一天会喷发的。 这里的人们是有希望的,这里的土地是有希望的。落后是暂时的,只要生命还在期盼“搏击”,重生之日就并不遥远。 课文全篇探究 1.短句铿锵。 课文多用短句来表现内容。如“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间接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有力地表现了生命沸腾、力量喷涌不可遏止的情景。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修辞多样。 本文大量运用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生动形象。如“使人想起……”“愈捶愈烈……”都是连用三个排比段落,犹如江河一泻千里,不可遏止。 归纳总结 3.节奏疾猛。 课文主体部分,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一个排比接一个排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不让人有半点喘息的机会。快节奏使情感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归纳总结 从军行 杨 炯 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壮士的心怀自然不能平静。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着咚咚咚的战鼓声。我宁愿做一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一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赏析】这首诗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有力地突出了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课文拓展积累 中国鼓文化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据古文献记载,我国最早的鼓是进入陶器时代用陶土烧制的土鼓,土鼓标志着农耕文化型舞蹈的开端。 在鼓的形制上,北方多用大鼓,南方多用小型的花鼓。表演时鼓可拿在手中,可挎系腰间,或系于胸前,乃至头顶、肩上、腋下、膝前等处。打法上,可一人一鼓,一人多鼓。 传统文化 课文拓展积累 鼓在汉族民间舞蹈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根据其艺术形式、风格与地域文化的特色来分类,有以中原地区为代表的北方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