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49873

1社戏 两课时课件(共24+16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382966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社戏,课时,课件,24+16,PPT,素材
    (课件网) 第二课时 1 社 戏 课文细读品味 1.为什么说平桥村“在我是乐土”? “乐土”既写出了平桥村在“我”心目中的地位,又写出了“我”对平桥村的情感。 “乐”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我”在这里是客,可以得到优待; 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③可以钓虾、放牛,体验自由快乐的乡间生活。 课文细读品味 2.看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首先解决了船的问题,接着又摆三条理由:一是船大;二是“我”不乱跑;三是大家又懂水性。并且还用写包票的话作了保证,让外祖母放心,实现了“我”去看社戏的愿望。这样叙写既突出了双喜等小伙伴的友爱、聪慧的品德,同时也显得文笔曲折,文意跌宕。 课文细读品味 3.“月还没有落……满被红霞罩着了。”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前文去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异同? 都是写夜航,而且是同一条航线。都是从色彩等方面进行描写,但由于时间不同,光线的明暗也就不同,所见的景物也就不同。此时是看戏回来 ,天黑了 ,人困了,所以使用概括叙述,避免了与前文重复。 1.[重难点] 《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社戏,但文中大篇幅地写了社戏外的内容,是不是离题了呢? 文章大篇幅地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认为是“乐土”)和看不成社戏时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煮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花笔墨写这些内容,并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社戏的,而是通过写看社戏的过程,反映“我”与农村孩子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村孩子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课文全篇探究 2.如何理解本文中的偷豆情节? ①“偷”反映了少年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豆是为了招待“我”这个客人;②“偷”表现了少年朋友们的纯洁无私; ③“ 偷” 反映了少年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淳朴的个性,特别是阿发让偷他家的,因为他家的豆大,而双喜怕阿发的娘哭骂,于是大家又到六一公公的地里偷了一些。总之,文中的“偷”成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课文全篇探究 3.试分析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六一公公是淳朴乡民的形象。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这件事,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偷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的豆,他“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 “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只不过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是友善的祝福。也有观点认为六一公公虽是个好人,但是有农民的局限性。他夸“我”的话,表明他意识深处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很深,这在当时也是难免的。 课文全篇探究 1.景物描写极具特色。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等几幅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衬托了“我”去看社戏时的兴奋、愉快之情和对江南美景的热爱。作者还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景物描写的效果。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写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少年。课文中运用动作描写,写少年们开船的动作,表现了他们驾船技术的娴熟。少年中双喜的性格最鲜明,他聪明、能干、善解人意,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领袖。作者还描写了一个淳朴厚道的乡民———六一公公,着墨少,但勾勒准确,用笔精妙。 归纳总结 3.情节详略有致。 “看戏过程”这一部分写得最详细,如看社戏之前遇到的波折和转机,看社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