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49912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两课时课件(共21+14张PPT)+素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46次 大小:103112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时,课件,21+14
    (课件网) 第二课时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细读品味 1.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课文细读品味 2.“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课文细读品味 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1.[重点]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的?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中国学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为印证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多个例子,如课文第④段,举了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以失败而告终的事例,很好地证明了在我国古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的观点。 课文全篇探究 王阳明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格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验, 是不理解“格物致知”真正含义的必然结果。课文第12 段,举“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例子,证明了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告诉人们“格物”即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一观点提供了事实论据。 课文全篇探究 2.[发散思维]这篇文章论述的问题有什么现实意义?谈谈你的看法。 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这个缺点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它使我国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而影响到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前途。 当然,这个缺点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远的文化背景,并与当前的考试体制有关。要改正这个缺点,任重而道远。 课文全篇探究 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的问题,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课文全篇探究 1.引用、举例、对比等手法的综合运用。 (1)引用:文中引用《大学》里的话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2)举例:文中举王阳明“格”竹的事例论证了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演讲者又以自己的经历,论证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对比: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的论点。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通俗易懂、事例生动。 本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首先,作者在演讲的过程中注意结合个人的经历,如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在谈儒家对待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说“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语言非常通俗,但准确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归纳总结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 游 原文: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