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6506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5单元 19《枣儿 》课件(共17+12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55次 大小:329299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枣儿 ,PPT,17+12,课件,编版,单元
    (课件网) 第二课时 19 枣 儿 课文细读品味 1.戏剧以一首童谣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戏剧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 , 并将人们带入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中。 课文细读品味 2.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儿子的哪些事?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这些事:(1)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2)儿子只顾摘枣儿竟尿了自己一脖子;(3)儿子小时候一有尿就尿到树下。老人所回忆的都是儿子幼时的情景,时隔多年仍历历在目,说明老人对儿子的爱之深,思之切。 课文细读品味 3.老人讲的三个故事分别有什么深意 老人讲的第一个故事:枣树的由来。故事表明老人曾经有过贫穷但不乏乐趣的童年。老人讲的第二个故事:枣树救过老人的命。字里行间流露出老人对枣树的感恩之情,表现了他对故土的热爱。老人讲的第三个故事:在灾荒年月,是枣儿救了老人和儿子的命。表明老人十分感激老伴儿的无私,也进一步表明在灾荒年月里父子二人相依为命。 1.[重点] 题目“枣儿”在全剧中有怎样的作用 此剧以“枣儿”为题目,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密切的关系;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有关系。“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课文全篇探究 2.[重点] 怎样认识剧中的人物形象 全剧只有两位人物出场:老人和男孩。剧中的老人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 儿子离乡外出,他仍然留守家园。老人又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他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年幼的新一代;他很念旧,面对生活的变化他不丧失爱心、不丧失希望,但却有些失落。 课文全篇探究 男孩则是年幼的新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且懂事,他身上处处表现出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显示了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的时代特征。 剧中还有两个未出场的人物: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老人的儿子不再像老一辈那样终生不离乡土,而是远离故乡和亲人,在外面的世界闯荡;男孩的父亲离开乡村定居城里,抛弃了旧家而另成新家。这两个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社会的变化。 课文全篇探究 1.运用象征,内涵丰富。 “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巧克力”则具有和“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是现代生活的象征。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2.语言个性化,人物情感真挚。 剧中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真实自然,具有浓郁的感彩。老人的语言亲切朴实,富有人情味,具有长者之风,而又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和很强的沧桑感。男孩的语言则显得纯真活泼、稚嫩可爱。从两人的对话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内心情感。剧中的舞台说明文字虽不多,但对表现人物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归纳总结 原文: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诗经·小雅·蓼莪 》 译文:父母双亲啊!你们生养了我,抚慰我、培育我、庇护我、无时无刻不照顾我。想要报答你们的恩德,老天降祸难预测。 课文拓展积累 国学经典 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勾 人眼泪全在此无数‘我’字”。 蓼(lù):长又大的样子。 莪(é):一种草,即莪蒿。 枣与新婚“撒帐” “撒帐”是中国古代由来已久的习俗,早在唐朝时,人们就专门铸造了一种钱用于撒帐。到了宋代,新婚“撒帐”已经十分流行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