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华师大版 七下 §2 . 4 二氧化碳(2)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回忆: 1、二氧化碳的色、态、味是怎样的? 2、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如何? 3、收集满的二氧化碳集气瓶,应该怎样存放?为什么? 二氧化碳:常温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通常状况下,一体积水可以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 装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应正放;因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交流与讨论: 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哪些气体的含量发生了变化? 因为人呼吸时要消耗氧气,所以氧气的含量应该比空气少; 因为人呼吸时要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比空气多。 人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 发生了变化。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降至约 15.8%,二氧化碳的含量升 至约4.0%。 1、通过饮料吸管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 。 活动: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 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了 视频: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A、原因分析: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时,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产生了白色碳酸钙沉淀的缘故: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碳酸钙 + 水 CO2 Ca(OH)2 CaCO3 H2O 这个反应可以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注:1、碳酸钙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2、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称为沉淀。 B、检验二氧化碳的常用方法: 把无色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如果溶液变浑浊,则表明该气体含CO 。 二氧化碳 + 氢氧化钙→ 碳酸钙 + 水 CO2 Ca(OH)2 CaCO3 H2O 2、向盛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通过饮料吸管向其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 。 活动: 二氧化碳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溶液由紫色变成红色 原因分析: 1、紫色石蕊试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酸性溶液变红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遇中性溶液不变色(仍显紫色)。 2、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时,二氧化碳遇水,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碳酸是酸性物质,遇紫色石蕊试液时,石蕊试液遇碳酸变红色。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3、在(2)基础上,再将试管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现象: 。 溶液由红色变成紫色 原因分析: 碳酸不稳定,遇热容易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从水中逸出,剩下中性的水,所以溶液又呈现紫色。 碳酸 →二氧化碳 + 水 H2CO3 CO2 H2O 观察与思考: 如图所示,烧杯中放置两只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后,沿烧杯壁倾倒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1)现象: (2)说明: 两支蜡烛都先后熄灭。但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b.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c.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不助燃)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视频:倾倒二氧化碳灭火 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溶洞以及溶洞中那些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和钟乳石 是如何形成的呢? 自然界中的石灰石、大理石等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当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 时,就会变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逐渐形成了溶洞。 碳酸钙 + 二氧化碳 + 水→ 碳酸氢钙 CaCO3 CO2 H2O Ca(HCO3)2 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在受热或压强突然变小时就会分 解,重新变成碳酸钙沉积下来。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碳酸氢钙→ 碳酸钙 + 二氧化碳 + 水 Ca(HCO3)2 CaCO3 CO2 H2O 在自然界中不断发生着上述过程,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溶洞景观。 视频:溶洞 阅读: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向大气中毫无节制地排放各种有害气体而造成的。 现代化工业生产大量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这些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