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181808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时练习——-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Word版,含解析)

日期:2025-04-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965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一,解析,Word,必修,人教,历史
  • cover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的丞相田蚡位高权重,二千石以上的官员他都随意举荐任命,以至于汉武帝都要和他商量能不能留一些官员让自己任命。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中外朝制度 B.推恩令 C.刺史制度 D.察举制 2.专制主义制度很容易使皇帝与丞相之间产生矛盾。下列属于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措施的是 A.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 B.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C.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D.设立理藩院管理宗教、民族等事务 3.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効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宋太祖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格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历行赏罚”,宋太祖的做法 A.意在强化监察职能 B.强化了部门间相互监督 C.遏制了官员贪污腐化 D.防止了地方官滥用职权 4.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这表明唐代中枢决策 A.提高对官员有效监察 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 D.一定程度减少了失误 5.从职责看,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同类的是 A.御史大夫 B.监御史 C.西汉刺史 D.枢密使 6.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考核县、侯国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官员奖罚的依据,唐代对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日趋完善,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为分九等。明清考核制度严密,明代有考满和考察,清代有京察和大计。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考核制度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利于强化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 B.是官僚政治良好秩序的重要保证 C.便于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 D.考核制度常与监察制度有机结合 7.东汉时期,察举选官一般田地力名士主导,乡闾品评。至曹魏时,改由的朝廷政府委任的中正官进行人才品评,将私人品评发展成为官力品评。出此可见,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C.沦为世家大族入仕工具 D.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8.下表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 根据表可知,唐代 A.翰林学士控制了决策权 B.文官地位的日益提高 C.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 D.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9.汉初相继为相者都是追随刘邦的开国元勋,到了惠帝(高祖之子)时,所任丞相曹参、王陵、陈平既是勋旧又是皇帝的长辈。每遇大议,皇帝甚至亲自到相府议政。这一现象说明,汉初 A.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趋于完备 B.君主至尊局面改变 C.丞相掌握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 D.臣僚弄权现象凸显 10.钱穆先生说:“始皇即卒,赵高用事。天下解体,怨望日甚。封建之残余﹐故国之余影﹐尚留存于人民之脑际。于是戍卒一呼,山东响应,为古代封建政体作反动,而秦遂以亡。”据此可知汉初为吸取秦亡教训而推行的制度是 A.察举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分封制 11.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武帝朝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被杀(包括被逼自杀)者有10例,但却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一场诬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外戚干政的恶果 B.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 C.监察制度的异化 D.官僚政治制度的缺陷 12.汉初实行的郡县制单位,有时可以是朝廷的反叛势力。郡县制单位的上中下级官吏间的关系,有时表现为君臣关系。这说明,郡县制( ) A.不利于国家社会治理 B.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C.强化了汉初割据势力 D.加速了汉代走向衰亡 13.东汉中后期,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这些家族门生故吏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