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183477

2022年中考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日期:2024-06-24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34956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2年,中考,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
  • cover
(课件网)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请在括号内打“√”,错误的请打“×”。 1. 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  ) 2. 水结成冰,说明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  ) 3. 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 4. 夏天的汽车车胎容易爆炸,是因为分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  ) 5. H2O和H2O2的元素组成相同,化学性质相同。 (  ) 6. 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  ) × × √ × × × 7. 分子一定可再分,原子一定不可再分。 (  ) 8. 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01 g。 (  ) 9. 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 (  ) 10.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氧元素。 (  ) 11.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一定是同种元素。 (  ) 12.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中子数不同。 (  ) 13. 2Fe既表示2个铁元素,也表示2个铁原子。 (  ) 14. 7个氮原子可表示为N7。 (  ) × × √ × × × × × 1. 实验装置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10年3考)  2. 实验步骤及现象 (1)向盛有约20 mL 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 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到溶液显___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 滴加浓氨水,观察到溶液显____色。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 mL 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A中溶液显____色,烧杯B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3. 实验结论:_____(从微观角度分析)。 无 红 红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4. 装置的评价与改进(2020.12,2012.8) (1)改进原因 ①原实验装置浓氨水的用量大,实验结束后会有很多氨气逸出大烧杯; ②实验中大烧杯内空间大,观察到明显现象所需时间长; ③浓氨水有毒,对眼、鼻、皮肤有刺激性和腐蚀性。 (2)改进思路:节约药品、缩短实验时间;使反应在_____容器中进行,避免氨气逸散(如图)。 密闭 例 如图1是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图1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时,一段时间后有明显 现象的是烧杯___(填“A”或“B”),从微观角度 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_____。 (2)一段时间后,烧杯B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填“增大”或“减小”)。 (3)有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还应再增加对比实验,排除水的干扰,请分析是否有必要,并说明理由_____。 图1 A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减小 没必要;酚酞溶液中有水 (4)[微型实验]为避免污染空气,同学们设计了如图2 所示的改进装置。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发现需等待 较长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而将装置放在盛有热 水的烧杯中后,立刻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从微观角度 解释其原因_____;实验结束后,将变色的纸花用吹风机小心烘干后,可观察到纸花的颜色_____(填“红色加深”或“变为紫色”)。 图2 创新考法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变为紫色 (5)[原理创新]为进一步探究分子的性质,有同学把充 满红棕色NO2气体和无色H2的集气瓶按照如图3甲、乙 两种方式放置,然后把两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 瓶口密合在一起(不用振荡),可观察到甲中两瓶气体的 颜色很快趋于一致(两气体不反应),而乙中需很长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由此现象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_____ _____(写两条)。 图3 分子在不断运动、NO2的密度 比H2大(合理即可) 物质构成的奥秘 思维导图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元素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定义 含量 分类 构成物质的微粒 性质 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分类 意义 阴离子 阳离子 原子 分子 离子 组合 分裂 得失电子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 定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_____的最小粒子,如保 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 构成的物质:O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