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20616

21 《庄子》二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课件(共32张PPT)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23898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庄子,二则,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知 庄子与惠子,一位是道家的一代宗师,一位是名家的大腕人物;一位穷得叮当响,一位贵为相国;一位视名利如敝屣,一位却汲汲于富贵;一位喜欢深居简出,一位则不甘寂寞。他们也许不是钟子期、俞伯牙那样情投意合的知音,但他们是才华相当的“辩友”。 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目标导航 1.了解庄子的作品及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重点) 2.欣赏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和机智巧妙的辩论,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难点) 3.学习古人淡泊名利的思想,做一个志趣高雅的人。(素养) 庄子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洁的生活情趣,使他很难找到知己。惠子就是庄子的一个谈得来的朋友。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情。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通常情况下,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的挚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论辩,便是他们散步时引发的。 整体感知 仔细阅读课文,自主思考,回答以下问题(用原文)。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 (2)辩论双方是谁? 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庄子、惠子。 庄 子 惠子 VS 整体感知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 (4)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 明确: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 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明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整体感知 (5)那惠子如何反击? (6)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在这场辩论中庄子是如何化解惠子的发难的? 庄子把“安知”,解释成“哪知道”或“怎知道”,而惠子本意是“怎么(能)知道”。庄子偷换概念,避重就轻,化解了发难,其机智灵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分角色朗读课文,理清庄子与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逻辑,并体会双方的语气变化。 庄子:鲦鱼出游从容,鱼之乐 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 惠子:我不知子,子不知鱼,全矣 庄子:循其本———知之濠上 发出感叹 首先发难 反唇相讥 逻辑推断 偷换概念 辩论 逻辑 语气 轻松愉悦 质疑 针锋相对 胜券在握 从容 精读细研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读完课文,分析庄子和惠子这对好友的性格差异。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欣赏的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是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移情于物,物我两忘。 ①对抗性 ②说理性 ③机敏性 三、论辩的作用 二、论辩的特点 通过论辩,可以达到明辨事理、分清是非、消除分歧、统一认识、彰扬真理、否定谬论、维护权力、说服他人等多种目的。 论辩:又称辩论,是观点对立双方就某一论题为批驳或说服对方而进行的言语交锋活动。 论辩技巧 一、概念 ①归谬辩驳 ②针锋相对 ③移花接木 ④以矛击盾 ⑤先守后攻 ⑥釜底抽薪 ⑦避重就轻 ⑧顺水推舟 ⑨偷换概念 ⑩以退为进 五、论辩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整体感知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即“人乐鱼亦乐”。这符合他“天地与我并生,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