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滑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青岛版)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活中的 机械》的第三课。 【教材解析】 《滑轮》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隶属于“物质世界”部分的“运动与力”,课程 标准中对“运动与力”部分的具体要求为: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 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斜面、杠杆、滑轮、齿轮等。新课 标中指出:物质世界这部分所涉及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都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 的基础,在这一部分应该充分体现出其与技术的关系。本课旨在通过研究滑轮 的作用,指导学生认识、探究有关滑轮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分析】 教学《植物的花滑轮》这一课,我运用的方法是:一是激趣设疑,让学生自 己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发现引发思考,激发起兴趣。“你想知道滑轮的哪 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来研究。二是观察与动手结合。科学是用事实说 话,自己亲自观察发现得出真理。三是自由发挥,利用所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四是开外拓展,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改进生活。继续观察生活中的滑轮, 并试着制作小小起重机。 【学情分析】 多种多样的机械让每有很多问题想解决的学生产生好感,学生对此有很多 问题想解决。本单元《生活中的机械》,遵循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需要,通 过研究斜面、杠杆再到本课的滑轮,使学生对生活中的机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滑轮》一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斜面》、《杠杆》的基础上而进行学习的。本课 研究了滑轮的特点,为后面《齿轮》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滑轮。 2、 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 过程与方法 1、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描述和表达。 2、 提出问题、猜测、设计实验。 3、 学习使用工具和解释使用工具的意义。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带来好处。 3、 尊重证据,愿意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分享他人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掌握定滑轮能够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能够省力、滑轮组即能 改 变力的方向又能省力的特点。 【教学准备】 滑轮、钩码、细线、测力计、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升旗的时候,国旗是通过什么装置升到旗杆顶部的呢? 原来旗杆顶部有一个装置,它就是滑轮。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 “滑轮”。(揭示课题:滑轮) (设计意图:应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些事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认识滑轮 出示滑轮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器材中的滑轮,你能说说滑轮的特点吗? 小组观察后汇报:(引导学生回答,边缘有槽、圆形轮子、可以转动> 生1 :边缘有槽。 生2 :可绕中心轴转动. 引导生总结:像这种边缘有槽,可绕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滑 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 2.组装并给滑轮分类 师追问:如果将钩码作为重物,你能用滑轮、细线这些器材将钩码提起来 吗?试一试,你能找到几种方法? 学生自主创意组装器材,进行将钩码提起的活动。(平板拍照对比展示) 小组活动后汇报: 生1 :我们这个使用这种滑轮不动的提起的。 师追问: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能说的更明确点吗? 生1 :我们这个使用这种滑轮跟着钩码一起上升的提起的。 师追问: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能说的更明确点吗? 引导生总结:滑轮的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 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举例:旗杆顶部的滑轮)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 动滑轮。(举例:起重机钩上的滑轮)(板书)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操作、实验能力,为研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