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67335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 教案

日期:2024-06-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52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外
  • cover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进而会背诵诗。 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思乡之情。 3、积累思乡怀亲的诗词,加深对这类诗歌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描绘意境和场景,体悟作者的思乡怀亲之情。 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诗是我国文学星空中最璀璨、最夺目的一颗明珠。读这些唐诗,有的豪放如大江东去,有的温婉如小桥流水,有的粗犷如旭日喷薄,有的则细腻如清风拂柳。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唐诗,感受其魅力,倾听其诉说。 屏展几联李白的诗: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赠汪伦》 1.读一读上面的诗句。 2.说一说你印象中李白是怎样的一位诗人?(学生各抒己见) 二、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进而会背诵诗。 2、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蕴于其中的思乡之情。 3、积累思乡怀亲的诗词,加深对这类诗歌的理解。 指名读一读学习目标。 三、感知诗意: 1、读准诗 第一步:读准字音 散的读音: [sàn][sǎn] 释义: [sàn]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 :分散。解散、涣散...… [sǎn] 没有约束,松开 :松散、散漫、懒散...… 第二步:读准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按照 “二二三”的节奏 指名按照节奏朗读,并齐读全诗。 2、读懂诗意: (1)学生参看注释,读懂诗意。 (2)要求学生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叙述诗的大意。 3、读懂诗情: 思考: (1)诗歌的标题告诉你了哪些信息? (2)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找出揭示诗主旨的一联诗句。 (4)你认为诗情的诱发物是什么? 四、探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读这首诗,你觉得是大家之作吗?说一说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交流。 五、拓展应用: 1、绘意境,悟诗情 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幅图画来表现作者的思乡之情,提示学生这幅画面以写景为主,以景衬情。 学生写作,之后展示。 2、绘场景,悟诗情 如果你就是作者,现在客居他乡,劳碌了一天,静静的夜里听到了《折杨柳》,你脑海中会浮现出什么画面呢? 学生写作,然后展示。 (提示学生可以写想起了告别的场景,可以写将来团聚的场景等。注意写作时角色的转换) 3、拓展阅读:(出示下面的诗)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学生先朗读,说一说大意。 (2)同是表达思乡怀亲这一主题,这首诗与《春夜洛城闻笛》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4、积累“思乡怀亲”的诗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六、课堂小结: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受到交通、通讯的限制。漂泊他乡时,只能将思乡之情深深藏于心底,或者诉诸于笔端,有时不得不无奈的如岑参般“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如今,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我们身处他乡时,可以有很多的平台让我们以解思乡之苦。如果想迅速回到家人身边,也可以真正做到“千里江陵一日还”。自然我们期望天下所有家庭都能团圆美满,当然,如果确实因某种原因不能与家人团聚时,也不妨像苏轼那样,旷达地说一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吧! 七、教学反思: 这首诗内容上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