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69391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21.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教案、学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9次 大小:656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七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登幽州台歌 难点名称 抓住重点词句,结合写作背景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四句诗从胸腔中喷涌而出,无所依傍,遒劲有力的语言传达深沉强烈的意绪。如果不了解陈子昂其人和诗歌创作背景,很难理解如此悲哀沉重的情绪从何而来,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知人论世、沉潜讽诵、解读典故等读诗方法,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本诗词,描写内容较隐含,又加上不了解历史,都为学生理解诗中情增加了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理解内容和想象体会诗中孤独之情。通过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怀才不遇之情。通过朗读指导感悟之中请。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华文明五千年,有许多君臣相知的故事,留下像尚汤得伊尹,开五百年基业,文王得姜太公,开八百年基业,齐桓公得管仲,成其五霸之首;三顾茅庐等君臣佳话;但也有明主难寻的无奈,有像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低吟;有陆游“此生谁料,人在天山,身在沧州。”的悲吟;今天,我们一起去感受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时内心那份悲凉。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出示诗词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提问,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理解诗词,体会诗情幽州台:即“黄金台”又叫“蓟北台”或“燕台”,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也因此使衰败的燕国强大起来。前:向前看;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翻译: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就像打开一幅时间卷轴,我慨叹的是过去和未来,却唯独缺失当下,这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惆怅和孤寂就体现出来了。念:想到;悠悠一一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凄恻。涕:眼泪。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登台所见至此由时间扩展到空间,将个体的生命置于茫茫天宇和原野之下,一边是“我”,一边是开天辟地以来就浑融如的自然,形成反差。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而正是这样悲凉慷慨、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它的格局很大,大到可以囊括时间和空间,古人说“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一这就是初唐诗歌中开始出现的一种宇宙意识。想象:高耸孤峙的蓟北楼上,作者子然一人,放眼四望,但见平野苍茫辽阔,遥接天防苍莽无垠。此地曾经上演过的君臣际遇佳话,杳然不可复见;未来这样的局面,自己难以见到;当下的自己,壮志难酬,怀オ不遇,想及此处,心中孤寂之感不免油然;再者面对广袤无际的宇宙,无始无终的时间,自己年近不惑,百感交集,悲不自胜,怆然涕下,满腔的悲愤,在无限的时空中黯然悲歌。吊古伤今,借景抒情,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之情。三.思考探究:叶嘉莹先生说:“凡是最好的诗人,都不是用文字写诗,而是用整个生命去写诗成就一首好诗,需要真切的生命体验,甚至不避讳内心的软弱与失意。” 究竟是什么而导致诗人产生“独怆然而涕下”旷世的孤独感呢?四.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后世称为陈拾遗。后因父亲病故辞官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青年时期,他任侠使气,一心报国,24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为迫害屡次上书谏诤。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侧天而株连下狱。五.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