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78720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式微》课件(共20张PPT)+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58603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八年级,课件,教案,PPT,20张,语文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式微》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4、 背诵、默写诗歌。 【学习重点】 1、 诵读诗歌,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难点】 1、 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2、 把握诗歌的内在情韵。 【学习时间】1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关雎》《蒹葭》 两首《诗经》的诗歌让我们基本明了了作为“现实主义”源头的诗歌的魅力。今天我们再来一首———《式微》。 【有关资料】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 “风”“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共160篇。其中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题目解说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邶风》,邶国之风也。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 文体知识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 现在的解释是: 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预习设计】 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1)式微式微( ) 2)胡不归( ) 3)微君之故( ) 4)胡为乎中露( ) 5)微君之躬( ) 内容概括 翻译诗句。 概括主题: 【合作探究】 说说《式微》的语言特色。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式微》 中运用设问的方式引出劳动人民在露水中劳作的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