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294867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共41张PPT)+素材+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868926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3课,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件,41张,PPT,素材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2.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4.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教学重点】 1.能通过读课文,了解表现鲁迅性格特点的几件事情。 2.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的爽朗与温情,以及作者由衷的爱戴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鲁迅先生又给“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什么样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求答案———(点击图片播放视频—鲁迅见萧红)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原名张迺【nǎi】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生死场》《小城三月》等;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等;散文《天空的点缀》《在东京》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萧红全集》第二卷,有改动。鲁迅是萧红精神上和文学上的导师,萧红是鲁迅的忠实读者。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为春泥,甘当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很久才从悲痛中振作起来,创作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本文是作者在鲁迅去世三年后写的回忆性文章,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3、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性的描写。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回忆录根据文字记录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亲笔回忆录和口述回忆录。亲笔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亲笔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口述回忆录,即回忆录主人公不是亲笔撰写,而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记录整理的方式。 4、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késou) 筵(yán)会 窘(jiǒng) 抽屉(ti) 阖(hé) 踌躇(chóu chú) 虔(qián)诚 抹(mǒ)杀 肋(lèi)膜 紊(wěn)乱 唠叨(láodao) 隔三差(chà)五 5、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