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2956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45426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cover
课件15张PPT。 丁肇中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学习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重点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德育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3、简要介绍本文作者.zh àocuò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检查预习: 丁肇中(1936———),美国物理学家。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1936—)研讨课文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一、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3--12)(13)提出论题首先,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1--2)结构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研读2-5段,回答下列问题 三、“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事实论证) 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研读6-10段,回答下列问题五、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研读11-12段,回答下列问题五、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不可缺少。 六、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研读13段,回答下列问题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 个人经验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课堂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大家谈 联系学习实际,可以结合上周劳技实践的经历, 谈谈自己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和认识. 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好奇心,并且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