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32745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日期:2024-05-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34278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1-2022,劳作,生产工具,古代,4课,必修
  • cover
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一、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第一课。本单元侧重于反映“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这是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单元三课分别从古代、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三个时间维度展开,形成递进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前两目是并列关系,侧重介绍了农业领域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业工具的变化及手工业领域纺织业、陶瓷业和金属冶炼业工具的进步,即聚焦古代两大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进步。第三目侧重于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前两个子目从物质技术角度对生产力发展进行梳理,第三子目则在生产力基础上对劳作方式进行解读,三个子目联系紧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选择性必修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选择性必修在特定主题之下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由于本课涉及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本课内容一方面都是生活层面上的,与学生的饮食、穿着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全新的,00后的学生们大多缺乏劳动体验,教材中涉及的大部分劳动工具对他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在这种既缺少前置的基础知识、又缺乏先行的生活体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当地长期使用的典型工具、具象直观的图文音频材料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是:“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变革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凸显了劳动的重要作用。”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如下: 1.通过横向总结梳理,了解古代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改进、劳作方式发展的时空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中外生产工具发展、劳作方式转变之间的时空联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能够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相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并强化证据意识与运用史料的能力。(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材料梳理,理解劳动对社会生产的推动作用,总结农业、手工业成就,感悟家乡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工具的变革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指导之下,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了解古代农业工具和手工业工具改进、劳作方式发展的时空脉络,把握不同时期中外生产工具发展、劳作方式转变之间的时空联系,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选择通过远古、战国、魏晋、唐宋四个不同的时间横截面切入,进行横向联系,凸显农业、手工业和劳作方式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凸显出来。大量使用博物馆馆藏资源的实物史料、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展开教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