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49048

《桃花源记》学案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7次 大小:2408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桃花源记,学案
  • cover
桃花源记 【教学目的】 1、 了解陶渊明的基本文学常识,做到知人论世。 2、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汇,熟练翻译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3、 知晓文章写法,感受作者写作意图。 4、巩固复习阅读题答题格式。 【搞笑一则】 乞食 陶渊明 〔魏晋〕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是不羁的,也是有才的,即使是在乞讨时也能立马成诗。不过不知道陶渊明自己知不 知道后人对他的最大印象居然是会写诗要饭呢?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田园诗人,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生于东晋 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做过几任小官,因不满官场的丑恶,“不为五斗米折腰” 而弃官回乡,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 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 合污的高尚感情。有作品《陶渊明集》。 【写作背景】 当时东晋统治下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陶渊明对饱受苦难的老百姓深感同情,但 是又无力改变现状。只好借写作来抒发内心感受,塑造一个与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的和平 的世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创作了《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 【课文分析】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 晋太元(年号)中,武陵(地名)人捕鱼为业。缘(沿着,顺着)溪行,忘路之(的) 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两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新鲜美好),落英(落 花)缤纷(繁多的样子),渔人甚异(对……感到惊异)之,复前行,欲穷(尽)其林。 问题: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答案: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桃花源的奇 异和迷人之处,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的虚构性,为下文再寻桃花源 而不得做铺垫。 ②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仅仅,只)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 变得开阔明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阡陌 (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全,都)如 外人。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问题: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什么特殊含义 吗? 答案:这是与世不同的另一个环境,是桃花源特有的人文风貌,交代了桃花源的不同寻 常,暗示了桃花源的神秘性、虚构性。 ③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详细)答之。便要(通“邀”,邀请)还家,设酒杀鸡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全,都)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问今是何世,乃(竟然)不知有汉,无论(更不必说)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 人道也。” 问题:桃花源的人们叹惋什么呢? 答案:1、叹息朝代更迭之快。他们隐居避世也没几百年,怎么朝代更迭这么多朝了。 2、叹息不管是那个朝代,总归都是打打杀杀,老百姓永远没好日子,同情外面 的人日子过的惨。 3、也是庆幸自己祖上聪明,隐居避世这些年,可算是过上好日子了,以后要继 续避世才行。 ④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旧的,先前的)路,处处志(做标志)之。及郡下,诣(拜访)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