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84069

【备考2022】高考历史三轮16个阶段特征 7.中国:晚清时期 学案(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76次 大小:7680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原卷版,学案,时期,晚清,中国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晚清(1840—1912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近代化社会转型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近代化社会转型,旧因素与新因素并存,新旧冲突斗争激烈,“冲突—反应”模式特色明显,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和卷入世界市场,经济、政治和文化近代化运动艰难开展。 1.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化、市场化以及与世界市场的联动。 (1)农业:自然经济不断解体;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 (2)工业:传统手工业不断凋敝,民族工业经历兴起、初步发展两阶段;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近代化。 (3)商业: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清政府被迫开放,接受并学习西方自由市场经济规则。 (4)城市近代化。 2.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公民政治,救亡图存是第一任务。 (1)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变化,西方侵略三个阶段,维护主权斗争频发,救亡成为第一要务。 (2)政治性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汉族地主集团崛起和江南经济破坏;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引发立宪运动(自治运动);辛亥革命催生共和国(共和国梦)。 (3)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问题。 (4)中国政治制度新探索(政体形式)。 3.文化:人文化、科学化。 (1)儒学:经世致用思想成为师夷长技思想武器,中学自信与转型。 (2)西学:经历器物、制度层次的近代化运动。 (3)教育近代化与留学。 (4)民族意识、近代国家观念形成。 (5)边疆史地、世界史地研究兴盛。 (6)近代科技确立。 (7)观念冲突与转型。 4.社会:平等化、宗法社会转型、市民社会活跃。社会生活变迁。 5.外交:融入国际舞台。 (1)中国半殖民地化下主权不断丧失与维护主权斗争。 (2)中国政府的外交近代化与顺应世界潮流。 (3)近代海权意识与海军建设。 (4)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 【主要表现】 一、列强侵略的加剧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近代列强侵华和民族屈辱 (1)英国独霸(1840—1894年) ①鸦片战争(1840—1842年) a.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b.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c.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a.原因: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b.结果: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俄国趁机割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c.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2)“群雄逐鹿”(1894—1914年) ①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a.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b.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 c.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a.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c.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救亡图存的抗争 (1)太平天国运动———新旧交替时代的反封建反侵略 太平天国运动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义和团运动———民族危机加深下抗击八国联军 ①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②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③口号:“扶清灭洋”具有抗击侵略的爱国性与对先进文明的排他性。 二、列强冲击下的回应: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1.晚清时期清政府的自救举措和各阶级的探索 (1)近代前期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晚清政府:推行了三次“新政”,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都没有实现其自身的目的,尤其是清末新政,最终走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