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38539

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

日期:2024-06-18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141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三节,质的,密度,第一,课时
  • cover
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能利用刻度尺、量筒、天平等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进一步巩固对测量工具的使用。 (2)能对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进而建构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单位,并理解单位所表示的意义。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物体体积质量等数据的测量,让学生发现数据中的规律,建构起密度的概念并理解密度所表示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善于发现科学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与密度的测定方法; 2.难点:密度概念建构及密度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课 教师呈现两块相同体积并用白纸包裹的物体(铁块和木块),让学生进行辨别,学生通过比较质量大小的方法分辨出铁块和木块。由此,学生得到结论:铁比木头重。教师在学生结论基础上再来比较粗木段和小铁块的质量,发现木头比铁重,从而形成结论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探究活动:测量物质的密度 1.分小组分别测量橡皮(大、中、小)、木块、铁块的质量和体积。测量工具:天平、刻度尺、量筒等。 2.学生数据记录并分析: 数据测量 数据分析 材 料( ) 质量(克) 体积(厘米3) 质量乘以体积 (乘积) 质量除以体积 (商或比值) 小块 中块 大块 3.组内合作,深入探究(质量与体积数据运算整理),发现规律: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4.教师收集各组学生分析的数据(质量除以体积的比值),并做好整理记录,将各组学生分析数据投影展示: A组 B组 C组 小 中 大 小 中 大 小 中 大 铁块 橡皮 木块 5.学生根据各组数据,得出: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相同的; 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板书) 6.引出密度科学量,学生归纳整理得到密度的定义式。 7.密度单位:千克/米3 、克/厘米3,师生共同完成密度单位的转换: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3 8.说说物质密度表示的含义:以学生测量的密度数据分析。 9.学生根据密度含义,整理出密度概念。 三、知识整理与应用 1.阅读课本:常见物质密度表。常见物质的密度: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等。 2.知识归纳整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跟它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 2.理解“铁比木头重”这种说法是否合理,应该怎样来描述它所表达的含义。 3.探讨:大块木头为什么又比小块铁重。 3.练习:见投影。 四、课堂小结: 1.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单位:千克/米3。 2.同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它的质量和体积大小无关; 4.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以及密度所表示的科学含义。 五、作业布置与拓展 作业本相关作业:物质的密度(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