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1434270

23 祖先的摇篮(教案)

日期:2025-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332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祖先,摇篮,教案
  • cover
《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祖先的摇篮》是人民教育-出卷网-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识字与写字、阅读教学任务,结合课标相关学段要求对这几个方面作了如下分析: 识字写字注重方法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祖先的摇篮》秉承着“多元识字”的思路,将“部首归类识字法”与“随文识字”相结合,以“学方法、用方法”为主旨,把“随文识字”与重点段落放在一起,字义与文义密切结合。在与学生共同通过动作演示、思维拓展等方式识记“摘、掏”后,学生自己发现用同样的方法可以识记“逗、逮”和“蔷、薇”这两组生字,老师做到了扶放结合。在学生自主识记“祖”字后,老师结合了“示补旁”的特点及之前对示补旁学习的一个小结进行归类。生字“忆”较为简单,直接放给学生在读文中识记生字。最后利用一个儿歌集中巩固识字。真正将学生视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以学生的发现代替了老师的讲授。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祖先的摇篮》语言生动活泼,充满童趣。“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推想中的祖先的生活场景,极具画面感。疑问的句式,尽显儿童天真好奇和富于想象的个性。“摘、掏、逗、采、捉、逮”等词语的运用,既准确又形象,儿童情趣溢于言表,这些词语也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范例。这就需要我们将朗读指导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如在第一小节中读出“大”的感觉,第二、三小节中读好问句,第四小节中读出“苍苍茫茫”的感觉,通过读中思考,读中感悟,在读书与思考中完成了学语文的过程。 三、关注语文要素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小诗结构清晰明朗。第一小节,由爷爷的话引出“那原始森林是我们祖先的摇篮”,写出了森林广阔无边、绿荫蔽日的特点。第二、三小节具体推想祖先在原始森林里生活的情景,这些想象都源于真实的生活。第四小节,风吹树叶的“沙沙”声使“我”的思绪回到现实,“我”对人类祖先的摇篮发出深深的慨叹,真挚的情感由衷表露,强调辽阔丰茂的原始森林是祖先赖以生存的摇篮,与开头彼此照应。在教学中做到以读代讲,多种形式读文,在不断读文中逐步攻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本课的一项重要语用点训练“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说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难度降低,先从动宾短语入手,为学生学习搭建梯子,在想象了一些祖先还可能会做的事情后,进行一个关于动宾短语的小结,随后再出示二三小节进行仿照说话的训练,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利用同桌之间的合作学习,交流分享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交流展示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关注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