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436953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9次 大小:378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 cover
《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 思考和提出的问题: ⒈怎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 ⒉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明白极端数据这一“模糊”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⒊怎样引导学生感受数据处理方法的合理性? 磨课要点: ⒈起点。 知识起点: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均数,知道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匀出来的,代表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会用“移多补少”或通过计算(总数÷份数)求平均数,理解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已有生活认知: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用到平均数来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如平均分数、平均速度、平均身高等。个别学生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的评分规则。 思维特点:平均数是一个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对于平均数,学生更多的是关注它的代表性,而忽视平均数背后的鲜活的数据“个体”及其反映出的不同的数据特征。集中趋势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模糊的存在。 ⒉终点: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认识到当一组数据中出现极端数据时,平均数会受其影响,不能很好地反映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求平均数”的合理性。 ⒊过程与方法:结合“1.2米免票线”这一情境,引入直观的散点图,促使学生关注数据分布特点,直观感受数据的集中趋势。借助“猜年龄”的情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背后不同的数据特征,体会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在“歌手大奖赛”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讨论“哪种算法更合理”,帮助学生积累数据处理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P87、88。 教学目标: ⒈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平均数,初步感受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 ⒉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⒊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⒈出示: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对学龄前儿童实行免费乘车,即一名成年人可以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免费乘车。 ⑴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1.2米这个数据,可能是如何得到的呢? ⑵出示老师收集的6岁儿童身高统计图,感受集中趋势。 ⑶出示北京市调查结果,解释免票线确定的合理性。 ⒉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吗? ⒊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认识平均数。 【设计意图:创设“1.2米免票线”这一情境,通过交流1.2米这个数据的得出和解释1.2米免票线规定的合理性,引导学生经历数据统计的过程,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体会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引入直观的散点图,借助直观图像演示,促使学生关注数据分布特点,直观感受集中趋势,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信息化整合点与软件:运用WPS软件,用“WPS表格”收集数据、整理描述数据,生成散点图链接到“WPS演示”,通过课件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集中趋势。】 二、制造冲突,引领探究 出示:操场上有6个人正在做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2岁。 ⒈猜一猜,这六个人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吗? ⑴学生在作业单上写上数字后,老师有选择地投影展示。 ⑵师:这位同学猜的6个数平均数是12吗? 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创设猜年龄的活动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平均数的两种求法。】 ⒉出示前5人的年龄,问:第六个人的年龄会怎么样?为什么?大胆估一估。 ⒊出示第六个人的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