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4976

【语文人教必修5】2011年同步学案:第9课 说“木叶”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8次 大小:2384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语文,人教,必修,2011年,同步,学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9课 说“木叶” 一、整体把握 1.对于同学们来说,这篇课文读起来并不轻松,需要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请同学们下功夫阅读,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把各部分融会贯通,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进而把握文意。 点读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四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五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第六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第七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而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2.文章是如何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中“木”的含义的?试作详细分析。 点读 这篇文章是从小处着眼的。作者抓住中国古代诗歌中常使用的“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富有的暗示性。由于“木”和“树”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因此,古代诗歌中由此而生出的“木叶”“树叶”“落叶”的意味就不相同了。这不相同首先表现在由于场合不同,表达的情感就不相同,表达的意境就不同。其次是表现的形象不同:“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作者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木”和“树”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异同:“‘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二、细部探微 3.这篇文章实际上是谈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为什么把“说‘木叶’”作为标题? 点拨 把标题定为“说‘木叶’”,就可以把古诗中的意象“木叶”作为论题,围绕它展开全文。作者先排除古代诗人作诗炼字的因素,再从探寻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蕴涵有落叶的因素后,得出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并加以阐发。从现象谈到本质,从个别谈到一般,从具体谈到抽象,既深入地阐述了理论,又易于广大读者接受。如果把题目定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也无不可,但那势必是另一种行文思路,大概是要摆起架子大讲理论,不大容易写得深入浅出。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否一样? 点拨 (1)“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由“木”的艺术特征决定的:“木”不但暗示着落叶,而且使人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2)作者运用对比、举例的方法。曹植诗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是碧绿柔软的叶子;屈原诗中的“木叶”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二者的颜色、质感、密度、动感均有差别。司空曙诗中的“黄叶”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飘零之意,而且颜色湿黄而非枯黄。“木叶”是风中窸窣飘零的枯叶,属于风而不属于雨,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是典型的清秋性格。 1.中心主旨 作者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树叶”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