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24072

19 登勃朗峰 课件(共31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91614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登勃,朗峰,课件,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陶弘景 19 登勃朗峰 学习目标 品味作品幽默的语言,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 01 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游踪,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 02 领会作者的生活态度,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03 学习目标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 演说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 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批判了种种不合理现象或 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 通人民的关心。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作者简介 翌日( ) 络绎不绝( ) 灼热( ) 焦炙( ) 隧道( ) 俯瞰( ) 巉峻( ) 穹顶( ) 拾级( ) 皑皑( ) 逗留( ) 轻歌曼舞( ) yì luò yì zhuó zhì suì kàn chán qiónɡ shè ái dòu màn 缭绕( ) 妩媚( ) 瞬息万变( ) 纷至沓来( ) 霓裳( ) 颠簸( ) 沟壑( ) 旷野( ) 名副其实( ) 打嗝( ) 醺醺( ) 和颜悦色( ) liáo wǔ mèi shùn tà ní chánɡ diān bǒ hè kuànɡ fù ɡé xūn yuè 检查预习 辚辚: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俯瞰:俯视。 巉峻:险峻陡峭。 拾级:逐步登阶。 颠簸:上下震荡。 络绎不绝:形容车马、船只、行人等往来不断。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检查预习 点我放课文朗读 (1)勾画作者的游览经历(游踪)。 (2)用一个词或一句比较精炼的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3)划分课文层次。 听录音,跟读课文,完成如下任务: 整体感知 1.勾画作者的游览经历(游踪)。 先坐火车去了马蒂尼 取道黑首,抵达高地 抵达阿冉提村前 在峰顶高地逗留 沿河谷前往沙蒙尼 整体感知 2.用一个词或一句比较精炼的话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奇 黑首道上风景“奇美” 旁边的群峰“奇险” 勃朗峰主峰“奇伟” 峰巅云朵 “奇幻” 赶车的车夫“奇人” 乘车的经历“奇遇”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6) 写徒步登山的见闻和感悟。 3.划分课文层次。 第二部分 (7—11) 写乘车下山的经历与感受。 整体感知 第1段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品析第一部分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这些游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 研读课文 作者为什么比较我们和其他游客出行方式的不同? 乘车的、骑骡的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的可怜 描写人们使用不同交通工具赶路游勃朗峰的盛况,渲染热闹欢乐气氛,为下文写勃朗峰的美景做铺垫。 我们避暑纳凉,稍作歇息的悠闲 研读课文 第3段写山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为什么这样说? 山随着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因为越往上爬,周围的天空就显得越来越寥廓,而山峰在寥廓天空的大背景下就越发显得高了。 研读课文 作者在登勃朗峰的途中看到的风景“奇”在何处? 奇 巅峰云朵 奇伟 奇险 奇美 勃朗主峰 旁边的群峰 奇幻 黑首道上的风景 研读课文 第6段作者为什么用整整一段去写“肥皂泡”? 引发读者的联想。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出七彩光华并会变换景象,与第5段所写云彩的五光十色、变幻无定颇有相似、相通之处,这是对勃朗峰景物描写的补充,给读者留出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抒发作者的感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研读课文 勃朗峰风景奇美、奇险、奇伟、奇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