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356

22 《五人墓碑记》教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0次 大小:1429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五人墓碑记,教案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的三、四段,领会文章富有感彩的叙事特点,品味作者独到的行文方式,做到结合注释顺利的翻译文章,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运用比喻形象地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文天祥也有诗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啊,人有生就有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 是否死得其所 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请看我们所熟悉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的临刑壮举。(用VCD播放电影《谭嗣同》中谭嗣同就义的场面) 我们知道,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走向了刑场。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去洗亮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刑豪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描述的是同样壮烈的豪杰之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去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 二、同学们齐读课文三、四段 三、研习课文三、四段 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讲述三、四两段的内容。 明确:不必强求一致,但应注意要求点明时间、人物、事件。叙述顺序自由安排,具体情节可以发挥,教师要给予鼓励。 问: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 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 明确:与全文开头处的“当蓼洲周公之被逮”相照应。同时点明苏州暴动的原因。点明准确时间,说明记忆之深刻,影响之巨大。 问: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 又是如何反暴的 为何要反暴 明确:周公被逮之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这些行动,触怒了东厂的官役,遭到了官役们的大声责骂,引起了众怒,故而群情汹涌,一起逐打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扑之”“噪而相逐”,四个动词“抶”“扑”“噪”“逐”。就是这样四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正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文章虽只寥寥数语,不仅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无论是“抶而扑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问: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问:文章为什么在最后一句才写出这五人的姓名 明确:“吴之民”与“五人”是全体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