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673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7次 大小:3871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cover
课件22张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1 学习目标: 1、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2、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1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作者简介1什么是格物致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礼记·大 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1解释下列词语 正心 : 修身: 抽象: 袖手旁观: 一帆风顺: 齐家: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检查预习把自己的家庭整顿好。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一、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二、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1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传统教育的弊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中国读书人的现状; 应付今天激变的世界环境; 1如何做到格物致知?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要自己有判断力。1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1-2自然段3-12自然段13 自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 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理清课文结构1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 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 重要性。?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 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 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1研讨课文“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 然科学的实验精神。原因是: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以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为例。(举例论证)1导入新课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实验的方法1研讨课文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1.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2.误以为埋头读书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1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2)这样做的依据是: (3)继续支配中国一些学生的表现是 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书即可得到真理。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②偏向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1当堂检测1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用课文原话回答。)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13、讨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