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字 八 法 一、典故 相传,王羲之曾到天台山,被那里的风景深探吸引,便在山顶住了下来,终日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并且从中获得了书法灵感。他每天不知疲倦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最后竟然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可见其对书法研究的痴迷程度。有一天深夜,王羲之还在练字,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但还是不满意。后来实在疲倦不堪,趴在桌上睡着了。这时.忽然刮来一阵清风,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我看你每天潜心研究书法,十分用功,现在我教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你伸过手来。”王羲之听到这里将信将疑地伸手过去。老人在他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书法技艺会越来越高的。”说罢就消失在空中了。这时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 ”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看着老人走了之后,王羲之一看手心,原来是个“永”字,思考了一整夜,终于明白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了。白云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笔诀啊!此后,王羲之练字更加勤奋了,书法也更加洒脱高超了。后来有一次,王羲之和朋友在兰亭欢聚时,便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为世人传颂。 二、“永字八法”笔法精解 “永字八法”是古代书法家在长期书法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永”字笔画造型为例,概说楷书笔画用笔的方法。八法依永字的笔画顺序称: 点为侧, 横划为勒,直竖为努,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e)。 王羲之 颜真卿 欧阳询 (一)侧: 侧为点(如鸟之翻然侧下) 1、侧是倾斜不正之意,点应取倾斜之势,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如点成平卧或正立,则呆痴失势。永字点以露锋作收,是为与下边横画相照应。 2、点有上点、下点、左点、右点、左上点、右上点、左下点、右下点等。 卫夫人笔阵图曰: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要像高峰坠石,磕磕然实际在崩塌。)南宋文学家姜夔曰:“点者字之眉目,全籍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凡书下笔多起于一点,聚墨成点,引点为画,积画成字,积字成章”,因此学习书法首先应写好点。古人还说,点如果锋芒不露,“则失之于钝,钝则芒角隐而书之神格丧矣。”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写好点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强调笔势。起笔露锋以承接上一笔画,收笔出锋以连贯下一笔画,通过露锋、出锋与上下笔画建立起顾盼映带的呼应关系。同时,打破圆点的内倾特征,增加笔画向外的张力。 第二,强调体势。让它的形态不要太平或者太直,因为“平”和“直”都是静止状态,要让它左右倾斜,产生动势,非得其它笔画的配合才能保持平衡,由此与其他笔画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强化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联系。正因为如此,“永字八法”中称点为倾侧的“侧”。姜白石《续书谱》云:“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顾盼指的是笔势,向背指的是体势。 汉字的每一笔画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部分,点也是如此。孙过庭《书谱》云:“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由于点的运动过程很短,要完成这三个动作就比较困难,容易出现两个毛病,一是顺势按下,一按即收,起笔、行笔、收笔不分,笔画单薄简陋,空洞无物。二是不敢用力按顿,因为点的书写兔起鹞落,势如“高峰坠石”,大起大落,在所有笔画中是最情绪化的,如果不强调提按顿挫的动作,会使作品缺少激情。 (二)勒:勒为横(如勒马之用缰) 1、勒,即勒笔,是横画的写法。写横须勒笔取势。不可卧笔平拖。横画的具体写法是:冲左上方逆锋入笔,轻按转锋稍顿,然后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