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6836

语文版八年级下《致空气》 课文精讲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8次 大小:139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八年级,致空气,课文,精讲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致空气》 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以人们司空见惯、习焉不察的空气为歌颂对象。抓住空气的特点:“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厮守身边”又“默无一语”。在对空气这一须臾难离的自然现象的讴歌中,寄寓了诗人对于友谊、对于真情的赞颂。   一、基础知识   1.给红色的字注音。   摇曳(  )    踪迹(  )    鼾声(  )   污浊(  )    面颊(  )    厮守(  )   2.形近字  ———曳:摇曳   ┏窒:窒息   ┏翼:羽翼   ┏厮:厮守  ———拽:拉拽   ┗侄:侄儿   ┗冀:希冀   ┗撕:撕碎   3.词语解释。   【鼾(hān息)】睡着时粗重的呼吸、喘气。   【厮(sī) 守】互相守着。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摇曳】摇荡。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鼻翼】鼻尖两旁的部分。通称鼻翅儿。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短语搭配无误的一项(   )   A.最近,珍珍的学习明显下降了。   B.同学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迎接10月1日的国庆节。   C.刺眼的灯光,照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D.各种读书声汇成一支动听的歌声。   5.文学(文体)常识   (1)《致空气》的作者是_____,生于北京,祖籍_____。20世纪50年代即为有影响的青年诗人,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当代诗人。他是中国_____代诗人。这首诗借 “_____”这个意象,抒发了诗人对一种“无所不在、_____”的事物的感受,给人以无尽的联想。   (2)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诗;主要运用了_____的艺术手法写成。   【参考答案】   1、yè   zōng   hān  zhuó  jiá    sī   4.短语搭配有主谓搭配、谓宾搭配、修饰语与中心语的搭配、主宾搭配。在本题中,A项“学习”和“下降”,B项“10月1日”和中心语“国庆节”,D项中“一支”和其修饰语“歌声”都不能搭配。故选C项。   5.(1)邵燕祥  浙江绍兴 当  空气  又难寻踪迹 (2)抒情   象征   二、课文学习    1. 下面是对本诗中心意思的四种理解,请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   A.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包含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B.这首诗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   C.诗人运用象征手法,歌颂身边那种“无所不在,又难寻踪迹”,却又“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的那种感情,这种感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也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它也启示我们,人与动物要友好相处。   D.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我们可以说它象征友谊,象征爱情,象征亲情,象征理想,象征真理……   【明确】本题选C。将四种说法进行比较,围绕本诗所揭示的主题,筛选排除。C项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本文是一首咏物诗,把人与空气之间的亲密之情比作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虽然人与动物之间也有此种感情,但不是这篇文章要揭示的主题。   2.空气本来看不见,摸不着,诗人是怎样把它写得可触可感的?   【明确】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可以通过人的呼吸感觉出来的。作者通过鼾声,通过人之将死时掀动的鼻翼,通过夹杂着污浊的空气嘘着面颊,通过含着丁香芬芳的空气等具体可感的事物,把空气写得可触可感。   3.本诗空气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明确】诗歌以空气为歌颂对象,实际上,是对人世间忠贞不渝的感情的歌颂,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有这样的典范。《致空气》表面上是一首咏物诗,其实,诗人赋予了空气以深刻而鲜明的象征意义:对空气的讴歌,实际上既是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也是对人间真情的深情呼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