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23813

备战2022 中考一轮语文复习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二、精讲精练 课件(共67张PPT)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7次 大小:9948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67张,课件,精练,精讲,备战
  • cover
(课件网) 二、常考考点精讲精练 实词解释 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课内迁移法(直接迁移法) 即联系课内文言文学过的有关该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语境中进行验证。如中考题解释“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中的“念”,可以联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念无与为乐者”中“念”字的词义,都是“考虑、想到”的意思。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①《爱莲说》“陶后鲜有闻”中的“鲜”可以联系成语“鲜为人知”,译为“少”。②《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中的“走”可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译为“跑”。 组词推断法 即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组词,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如中考题解释“人赖其利”中的“赖”,可以组词为“依赖”“信赖”“无赖”,然后据此做出选择,不难确定正确的解释为“依赖”。 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对照推断词义。可以识记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古今异义、通假字。碰到此类字词,应首先考虑是否含文言现象。如:①《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是两个词,译为“妻子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就是一个词,指“男女结婚后,对女方的称谓,与丈夫相对应”。②《〈论语〉十二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同“悦”,意思为“愉快”。 对称结构推断法 又称为“语言结构推断法”,即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来推断词义。古文一般讲究对仗工整,多用排比句、对偶句和并列句,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对或相反、相近的特点,据此可以进行判断。如:《曹刿论战》“彼竭我盈,故克之”,“彼竭我盈”是由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短语,“竭”和“盈”相对,“彼”和“我”相对,已知“竭”是“枯竭”的意思,可推知“盈”是“充满”的意思。 常用技巧及方法 定义/举例 字形推断法 又称为“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大部分汉字为形声字,形声字由表意偏旁和表声偏旁组成。了解表意偏旁的表意功能后,通过分析字形就可以掌握词义。如“绝”字,其古字形像以刀断丝,有的在“丝”中部加横画表示断丝。“绝”的本义是“断”,引申指“穷尽、不再接续”,用作修饰语,指“已到极点的,不能再继续或超越的”。如:《三峡》中“沿溯阻绝”中的“绝”是“断”的意思,“哀转久绝”中的“绝”是“消失”的意思,“绝山献多生怪柏”中的“绝”是“极”的意思。 语境推断法 即解释词语含义时,要紧扣上下文的意思,结合句意和具体语境来推断理解。如:①中考题解释“去蒋山亦七里”中的“去”,联系上文“筑第于南门外七里”,整个句子除了“去”之外,可以翻译为“(王安石)在七里外的南门修筑房子,……蒋山也有七里路”,由此可判断出该句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与“一”“三”相对使用,可见它不是指“又一次”,而是指“第二次”。 (1)相与( ) (2)或( ) (3)涕( ) (4)期( ) (5)方( ) (6)卒( ) (7)遣( ) (8)会( ) (9)意( ) (10)愤( ) (11)胜( ) (12)遗( ) 共同,一起 有的人 流泪 期许 正 最终 派遣 适逢 意志 愤恨 尽 留下的 解析:(1)共同,一起【课内迁移】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2)有的人【课内迁移】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3)流泪【课内迁移】临表涕零(《出师表》)(4)期许【成语印证】不期而遇(5)正【课内迁移】方欲行(《狼》)(6)最终【课内迁移】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7)派遣【课内迁移】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