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3 课 羊城新八景———界面布局与屏幕切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第 13 课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增加屏幕、“水平布局”“表格布局”“标签”等组件以及“打开另一屏幕 屏幕名称”代码块的使用。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进行屏幕的界面设计。教材以 “羊城新八景”创作活动为主线,从增加屏幕到组件设计,再到逻辑设计,设计了“跟着做”、 “动手做”和“试着做”三个层次的创作任务,把相关知识融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逐步学会在不同屏幕中应用界面布局组件,具有规划界面的作用,在应用项目开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应用项目开发设计思维和界面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初步了解了应用项目开发的大致流程, 即新建项目,进行组件设计和逻辑设计,然后连接测试;学会了通过设置 Screen1 的属性、添 加“图像”“按钮”组件并进行重命名和属性设置来进行组件设计,会使用“按钮”触发代码块和“文本”的 代码块进行逻辑设计,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上一课 创作的应用程序只能按一纵列呈现组件内容,界面不够美观,他们期待能优化界面布局,渴望能一行呈现多个组件,或者使用表格方式排列组件,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增加屏幕。 会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等界面布局组件设计、规划屏幕界面。 会用“标签”组件在屏幕上显示文字。 会用“打开另一屏幕 屏幕名称”代码块切换屏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等方式,在主题创作中掌握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和“标签”等组件进行界面设计,用“打开另一屏幕 屏幕名称”等代码块编写程序的方法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题创作,感受学习 App Inventor 开发应用项目的乐趣。 在操作体验和互动交流过程中,树立敢于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界面布局组件的应用和屏幕切换教学难点:界面布局组件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取“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以“羊城新八景”为创作主线, 采用范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把项目分解为四个梯度的创作任务。第一梯度任务为:新建项目,增加屏幕 Screen 2。主要学习屏幕的增加、屏幕名称的命名规则及屏幕的切换,为后续不同屏幕的组件设计和逻辑设计打好基础。第二梯度任务为:模仿开发设计“羊城新八景”Screen 1、Screen 2 的界面。该任务是项目的组件设计,重点学习使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组件进行界面规划,并在布局组件中添加其他组件,结合相关属性设置,美化界面。第三梯度任务为:分别给 Screen 1、Screen 2 编写程序,实现在 Screen1 中点击“古祠流芳”时切换到 Screen 2 界面,在 Screen2 中点击“返回”按钮时切换回 Screen1 的程序效果。该任务是项目的逻辑设计,主要解决在项目应用时使用者能通过按钮进行屏幕的正确切换。第四梯度任务为:综合应用所学内容,完善“羊城新八景”项目,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为此,本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范例赏析-模仿开发一个性创作-总结提升。学生采用观看视频、自主探究和自学的形式学习。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可以适时地提供相关思考与交流支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创作,体验开发设计“羊城新八景”项目的过程与乐趣。 六、教学媒体 练习素材、课件、App Inventor 平台。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范例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