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40399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1次 大小:12261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 cover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材分析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简述新文化运动的过程,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里反封建的一次激烈斗争,反映了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延续。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弘扬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使中国出现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也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材料: 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是靠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只“老兔子”是校长蔡元培,生于清朝的同治六年丁卯,生肖属兔;一只“中兔子”,是北大文科学院长陈独秀,生于清朝光绪五年辛卯,亦属兔;再一个“小兔子”就是北京大学胡适,比陈独秀小12岁,恰好也属兔。 教师:三个不同年龄的兔子,在一场运动中结成同盟战友,这场运动是什么呢?他们共同努力的目标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兔子”导入,一方面增加本课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直接引入本课的三个重要人物,从而引出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教师: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二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请同学们回顾近代中国的侵略与探索有哪些? 展示图片: 教师:19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封建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政府统治。但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之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维护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国家。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最终以失败告终。 展示图片: 教师: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与探索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每一次探索都促进了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传入。这些思想观念深受知识分子欢迎。但袁世凯尊孔复古的行为与人们的思想认知相悖,人们知道必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彻底的变革了。 展示材料: 民国初建,百姓起初欢呼雀跃,许多人家的门口上都贴着“民国万岁,天下太平”的对联。 旋即,军阀混战,政治黑暗,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对联遂改为“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教师总结: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