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1751471

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5151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纲要,20课,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变化
  • cover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学理念】 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渗透并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遵循,构建以生为本、多维互促的共生和谐的生态课堂。把苏联、东欧及中国的改革作为重要学习资源和案例,立足于开发并利用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与变化相关史实及其结果在引导学生学习体验对比分析方法、史论结合与论从史出,培养学生以人民为中心、梳理执政为民的政治意识和奉献担当的公民意识、培育家国情怀并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让学生在获取显性的知识的过程中,能基于对知识的逻辑处理和价值判断,收获一份历史学习的方法以及内在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教材分析】 20世界下半期的世界出现许多新变化,不仅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变化,也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此角度看,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是整个世界急剧变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及其变化的理解是形成对整个世界总体变化情况的认识的必要途径,此其一。其二,社会主义作为这个世界上的新生事物,自身处在这个世界之中,必然要面对与资本主义的竞争,面对自身的发展完善问题,改革在所难免。改革既要回应时代性问题、也要回应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问题、还要回应人民需求和期盼问题,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有风险,有失败也有成功。教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精心挑选了苏联的改革及其结局、东欧各国的改革及其结局以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具有明显的在比较中加深理解和认识、在比较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图,即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活动进行深度比较学习,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的改革应该改什么、不该改什么,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和思路,应该本着怎样的初心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理解,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制度、文化、道路自信,树立家国情怀。 【学情分析】 由于是新教材试教,新入学不久的高一学生对高中历史学习在习惯、方法和基本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的体验和训练不足,加之我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整体上的学习习惯如预习、主动思考等都比较欠缺,学习的惰性强而创造性不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应该在高一下学期后半程学习的,提前到高一上学期开学阶段,学生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的支撑。从另一方面看,缺乏相应的基本储备也意味着没有相关定势思维的束缚和掣肘,学生更有可能依据课堂体验吸收领悟情况进行创造性学习。这些不利因素决定了,组织本节课教学应该坚持低起点、低知识密度的策略,相应地放慢课堂学习节奏,但同时要突出重点细品味、深挖掘,以小见大,化不利为有利,推动教学目标的落实和达成。 【教学目标分析】 以史为鉴,通过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所经历的改革与变化有关史实的分析,深层成因的理解与判断,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政治意识和爱国奉献的公民意识;把握历史发展规律,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继承和发扬光大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培育家国情怀并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 1.学生能够通过教材的梳理,分析苏联改革取得的成绩,归纳苏联改革改革了什么又没有改什么;结合教材并根据教师提供的典型材料,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2-3条。 2.学生能够通过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典型材料,理解东欧各国改革的意愿、障碍及问题,进而分析东欧剧变发生的原因2-3条。 3.学生能够结合对苏联改革及结局、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及结局的分析和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取得的成就及其内在原因。 4.学生能够基于对苏联解体原因、东欧各国改革存在的问题及结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新”成就的综合分析感悟,萌发并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